本作垂直仰望的構圖,突顯總督府之政治象徵,筆觸靈動的樹叢與宏偉堂皇的建築物形成強烈對比,紅綠色彩彼此呼應,呈現南國豔陽下的地方美感意識。台灣總督府為日治時期行政中心,由總督府營繕課的森山松之助(1869- 1949)技師規劃完成,歷經七年施工,於1919年竣工,該建築紅白相間,細部由廊柱、山牆、拱廊及圓拱窗等組成,稱為「辰野風格」。中央塔樓高達11層,為當時最高地標,自塔樓頂端瞭望,臺北城可盡收眼底。國民政府來台後,更名為總統府,至今仍扮演政治中樞的重要角色。
石川欽一郎(1871-1945)曾兩度來台,前後長達十七年之久,分別於台北第一師範學教及其後的台北師範學校擔任美術教師。在台任教期間,石川致力於現代美術之推動,教育出大批的台籍畫壇菁英如倪蔣懷(1894-1943)、陳澄波(1895-1947)及陳植棋(1906-1931)等人。
此外,石川為提振台灣美術創作及觀摩風氣,積極組織畫會團體,與同好建議總督府設立公辦美展,成為民間與政府推動美術教育的橋梁,為台灣美術史早期發展建立重要的里程碑。
其畫風受西方印象派影響,日本史家稱之為「外光派」,擅長使用透明水彩進行寫生,表現台灣各地風光,形塑南方土地特有的「地方色彩」映像。在其筆下,台灣的熾熱陽光、蓊鬱綠意及豐富地理色彩,成為一幅幅反映「山紫水明」自然風土的南國畫作。
(圖二)可掃畫中 QR code,下載軟體後,開啟並掃描本作圖像體驗AR效果。可參閱《閱穿越與再現:日治時期台北文化時空走讀活動紀錄片》。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