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打八音‧唱北管》:八音的分類與風格

《打八音‧唱北管》:八音的分類與風格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打八音‧唱北管》:八音的分類與風格

《桃園縣傳統表演藝術叢書》於2007年出版《打八音‧唱北管》等三冊。本書紀錄兩位資深藝師及代表性客家八音表演團體;收錄兩張有聲專輯,專輯製作人范揚坤依藝師專長規劃「唱北管」、「打八音」主軸,由和成八音團伴奏,曲目編制及曲譜可對照本書第陸章。本書前兩章說明桃園八音發展與師承關係,後分別介紹主角,本資料即取自〈特色與風格〉的小節〈八音的分類與風格〉之簡介。


客家八音特色來自曲目內容及表演型態,並可依樂曲類型與編制分類;而常見的人員編制,包括四人一組至八人一組不等。八音演出型態可分為「器樂曲」、「非器樂曲」兩類;按演出內容,器樂曲包括「吹場樂」、「絃索樂」、「牌子」,而多吸收自亂彈、四平或採茶戲曲唱腔的「戲曲曲唱」則因不算純粹的樂器演奏,劃分至非器樂曲。


傳統將「吹場樂」及「絃索樂」為核心,兩者差別於音樂風格、樂隊編制、曲目運用等;現今即便結合不同編製的樂器,八音樂隊表演內容仍以「器樂曲」為主。吹場樂或稱「響噠」、「過場樂」,以嗩吶為主、鑼鼓伴奏,常見於祭典、迎神,用於靜態排場或行進的出陣;絃索樂又稱「八音」,以嗩吶領奏、文場的「提絃」等樂器幫襯,做為娛樂之用。牌子則多取自北管亂彈、四平的吹打類曲目。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桃園市政府
撰寫者
游雅筑
創作者
林曉英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7/04
ISBN
978-986-00-9284-4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出版者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