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放水燈

這是2017年(民國106年)何藍韓姓宗親會輪值主普時,在八斗子望海巷放水燈,以及放水燈前辦理法會的情形。

「廿四迎斗燈、廿五放水燈、廿六普度」,這是雞籠地區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記錄著早期辦理中元祭的時程;亦即:農曆七月二十四日宗親會將他們的精神象徵─斗燈,扛出繞境,宣示一年一度的鷄籠中元祭即將舉行;二十五日代表各宗親會的「水燈厝」繞境後統一送到海邊(目前是八斗子的望海巷),點燃後推入海裡,以邀請海上的好兄弟上岸,接受二十六日人間準備的豐盛饗宴。

過去,每逢七月,由於民間的熱情,幾乎天天、處處都有普─家普、店普、街普、廟普。設於主普壇,由宗親會輪值的是「公普」,時間訂於七月廿六日,所以形成「廿四迎斗燈、廿五放水燈、廿六普度」的俗語。日治時期,民間活動受到限制,光復後逐漸恢復,普度更是盛況空前。由於民間宴客風氣盛行,造成浪費,故政府厲行節約,統一規定「七月十五日普度」。配合這項規定,於是時程改為「十三迎斗燈,十四放水燈,十五普度」。

民間相信:水燈厝漂得越遠,該姓宗親會今年的運勢會愈旺;但因農曆七月十四日屬漲潮,推送水燈厝時既費力,又危險;不是翻覆,就是漂不遠;所以宗親會歷來一直有改為舊制的期望。

基本資訊

  • 別名
    放水燈
  • 撰寫者
    曾子良
  • 資料來源
    照片何藍韓宗親會提供
  • 參考資料
    曾子良,文化部《重要民俗鷄籠中元祭保存維護計劃研擬案》成果報告,2018年
  •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