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傳統手工藝文化-採茶的蓑衣

傳統手工藝文化-採茶的蓑衣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傳統手工藝文化-採茶的蓑衣

         以前採茶時,下雨天便穿上蓑衣、戴上斗笠,蓑衣便是舊社會人們普遍用的雨衣,幹活、行路都離不開它。狩獵時它便是最好的"護身服"。名稱來由 起源古老,用一種叫"蓑草"編織的像衣服一樣的雨具。蓑衣的名字由此而來。

         根據古詩詞紀載,蓑衣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最早出現的時期是唐朝,唐張志和《漁歌子》詞:「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宋蘇軾:「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隨到處綠蓑衣。」

         在江南、台灣、越南、日本、朝鮮半島等地農村都廣泛使用這種雨具,各地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材料製作蓑衣。台灣使用山棕纖維製作蓑衣,稱為棕蓑。1970年代,化纖產品的出現,用化纖製成的雨衣代替了蓑衣,蓑衣便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傳統手工藝文化-採茶的蓑衣 / 撰寫者:胡庭恩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500699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資料來源
農村小時候常見的蓑衣,箬笠,卻成了博物館的收藏品 https://kknews.cc/zh-tw/agriculture/4qjzx92.html https://www.itsfun.com.tw/%E8%93%91%E8%A1%A3/wiki-3359126-8456006
撰寫者
胡庭恩
創作者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0/3/26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