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年(民國 90 年),臺灣高鐵沿線車站特定區的「高速鐵路新竹車站特定區計畫」(簡稱新竹高鐵都市計畫)審議完畢,決議將竹北六家地區傳統客庄聚落,納為新竹高鐵都市計畫區,使聚落歷經區段徵收、居民搬遷。針對歷史記憶和未來發展的保存與推動,也因都市計畫成形而更顯緊湊。而新瓦屋聚落作為「第五號公園預定地」,原先僅預計保留入口的西河世第牌樓和忠孝堂建築空間,後經地方文史工作者及新瓦屋聚落居民多方陳情,試圖保留完整聚落。新瓦屋聚落在歷經徵收前原有二十多戶人家居住,後來新竹高鐵都市計畫審議完畢,僅剩八戶人家因不捨聚落而持續居住,這八戶分別為:林礽煌、林萬春、林王滹妹、林祺秋、林祺錠、林礽蔗、林祺燽以及林祺野先生,直到最後搬遷期限 2004 年(民國 93 年) 9 月 30 日將至,才帶著不捨之情搬離。2005 年(民國 94 年) 8 月,聚落依都市計畫法設為「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將保存全區舊有建築物、遺址與老公廳,並於同年由客委會附屬單位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以下簡稱籌備處)進駐管理,招募青年學子、在地居民、地方文史工作者共同推展古蹟文化保存與活化。為延續地方空間感,都市計畫區內也特意保留部分水圳、傳統民居建築與伯公廟。2011 年(民國 100 年) 1 月,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接管新瓦屋至今,藉由社區營造計畫展開一系列社區工作,舉凡六家駐地工作站(2011-2012)、新竹縣社區影像合作社(2012-2014)、新竹縣社區營造中心(2012-至今)等等,並結合各種主題市集與活動展演,如今的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已逐漸走出自己的路。2020 年(民國 109 年)新竹縣文化記憶庫以東興圳沿線聚落(隘口、番子寮、麻園、桂竹林、新瓦屋、六張犁)為範圍,欲徵集都市計畫徵收前的地景樣貌照片,以及地方文史工作者於徵收後投入地方文化保存運動的照片紀錄,並招募有志於此的青年學子,共筆書寫詮釋資料、典藏六家庄聚落傳統地景,將新記憶連結到對地方文化保存運動與客家文化的想像。詮釋資料由文史工作者陳板、林保煙,以及交大人社系學生鄭琇月共同完成。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