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番 一乘寺 聖觀音」現存放在龍山宮石洞,聖觀音石像附基座,建物尺寸(公分): 聖觀音石像長16.5,寬46.0,高63.0;基座長27.0,寬36.0,高24.0。聖觀音意即救拔餓鬼道。現存地:紅淡山林泉公園。
第二十六番聖觀音的發現是,1986年(民國75年)紅淡山的「無量光山照善寺」要擴建,時任林泉里里長的駱精一先生將設立在復興路旁的石觀音與石臺座分離,迎入紅淡山林泉公園內,在龍山宮的上方再開鑿一個石洞供奉石觀音,另將石臺座埋入「無量光山照善寺」擴建後的地基內,以致現今無法判讀捐贈者與年份。至於第二十六番石觀音只有基本清理,沒有大肆改造,石觀音線條清楚,但基座上的番號札所及稱號已損傷,以致模糊。目前由林泉里民打掃整理,平日頗為僻靜。龍山宮在1985年(民國76年)時重新整修,規格與樣式都維持日式神社樣貌,只在楣樑之上加釘宮名而已,石洞之中共同供奉福德正神。
訪談駱先生時表示,當時所見的石觀音共有三座,一座第二十六番即安置於龍山宮,一座番號未明被埋在復興路82巷口民宅牆內,第三座番號未明在月眉路拓寬時被移走,不知去向,這三座被發現時都有石臺座,沿著復興路往月眉路的方向安置。所指得第三座不知去向者,推測有可能是慈淨寺的第二十九番馬頭觀音,當年石觀音所安排的札所,極有可能會是在往月眉山靈泉禪寺的山路路徑上。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