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第二十一番 バンタ穴太寺 聖觀音

跟第二十一番 バンタ穴太寺 聖觀音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第二十一番 バンタ穴太寺 聖觀音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第二十一番 バンタ穴太寺 聖觀音

     「第二十一番 バンタ穴太寺 聖觀音」現存於十方大覺寺八角觀音殿,聖觀音石像附有基座,建物尺寸(公分): 聖觀音石像長17.2,寬45.8,高67.1;基座長25.8,寬34.5,高26.0。聖觀音意即救拔餓鬼道。

       第二十一番石觀音的發現是,1951年(民國40),由當年只有13歲的郭宗山先生與玩伴在原址的荒草泥石中發現,經清理後,石佛、臺座、石臺座全部完整,顯然並未被遷移過,當地里長以木造陋寮簡單供奉。1954年(民國43)靈源老和尚受佛學大師南懷瑾之邀來臺,在弟子惟定法師的規劃協助下於現址建了十方大覺寺,且新築八角觀音殿供奉石觀音,為其重上新漆加以寶冠華服,至於石臺座則以新砌牆面遮蓋,故現今已無法辨識捐贈者及捐贈年代。

       第二十一番聖觀音為何會以單獨一座面貌,出現在慈雲寺附近的山頂,值得推敲。來臺的日本信徒透過模仿的方式,將西國巡禮、四國遍路的靈場札所(佛寺)加以複製,只是在台灣日本佛教所屬的寺院數量並不多,因此所有的地方靈場皆採以石佛作為新靈場的札所的型態,按照朝聖程序參拜:清靜、禮拜、問候、莊嚴、納經、勤行、禮拜、證明等步驟。慈雲寺在清末即為名寺,附近居民以臺籍人士為主,日治時期劃屬於觀音町,雖設有海南製粉廠,然日籍人士在此定居的並不多,原來規劃的巡禮路線是否將慈雲寺作為札所之一,抑或只是將清靜山嶺作為靈修處所,須待進一步資料才得證明。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雞籠文史協進會
資料來源
照片來源:安嘉芳拍攝,2021.2.4
撰寫者
安嘉芳
創作者
不明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民初時期/臺灣的日治時期昭和年間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