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鴻儒堂

鴻儒堂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成立於日治時期,營運至今的鴻儒堂,可說是目前臺北老書店地圖中,難得的文化地景。


1936年,鴻儒堂在兒玉町創業,當時店面設在臺北城外,負責人為黃次俊(?-1950),身為臺北古書籍商組合的一員,主要從事日文舊書的販售。黃次俊的家族來自桃園大溪,先祖黃令成,曾是清代的武舉人。清朝時期,家族在大溪以樟腦為業,後移至頭寮以種田為生。黃次俊的父親黃雲標,決定從頭寮搬遷至臺北市兒玉町古亭庄(今南昌街),經營木材生意。而黃次俊為什麼會從木材轉營書店生意呢?現今鴻儒堂的第三代負責人,黃成業笑稱 : 從「木」到「本」,其實是很接近的生意啦。(按,書店的日文漢字為「本屋」) 由於兒玉町附近學校雲集,從「高校生の古本屋」作為日治時期鴻儒堂的廣告詞,可想見,當時鴻儒堂的客群主力,自然是鄰近學校內,求知若渴的莘莘學子。


黃成業表示,在整理店內古書時,曾有印象,留有日治時期「熱帶醫學」相關的研究雜誌。說到鴻儒堂與醫學的淵源,必須提到二戰時期,鴻儒堂的一段疏散史。1944年太平洋戰爭末期,不堪美軍空襲侵擾下的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決定執行疏散計畫,將相關人員、儀器、圖書等,疏散至大溪。鴻儒堂也順勢隨之,疏散至原家族發跡處的大溪,直至戰後才遷回臺北。大溪店址則改名為「光大書局」,由黃次俊的三子,黃耀欽經營。


戰後遷回臺北的鴻儒堂,店面從城外,移至城內南昌街一帶,並交由黃次俊長子黃鴻藤(1921-1997)與次子黃鴻隨經營。當時的臺灣,正值中、日語言轉換,書籍供需青黃不接之際,隨著一波波被遣返的日本人身後,那一疊疊帶不走的日文書籍,大量的流入市面。因此,以販售日文舊書為主的鴻儒堂,也就有了更多的貨源與經營優勢。政權交替除了影響出版市場,也改變了城市空間的面貌。二戰後,自中國來的書局與出版社,紛紛進駐重慶南路,群聚效應下,逐漸形成書店林立的街景。1950年起,隨著日文書籍管制措施的確立,文史哲類與思想有關之書籍不得進口,加以戰後臺灣亟需農工技術以資重建,鴻儒堂的販售取向,開始改以進口日文產業、自然、應用科學類的書籍為主。例如 : 農畜化工領域專書、英和醫學辭典、家庭醫學類的實用保健書、藥草植物栽種學等。另外,也售有日文的婦女雜誌,且銷量不錯。解嚴之後,鴻儒堂再度轉型,成為了專售日語教材的出版商,並同時兼營書店。


透過鴻儒堂的發展與轉型,不僅了解臺北城內、外,從日治到戰後,書店空間的分布與變遷。進而發現,政權的交替,必然觸及思想、語言的轉換,書籍作為媒介,形塑了不同世代讀者,對知識的想像與視野。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鴻儒堂 / 撰寫者: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486340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所在地-地址
臺北市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5.032969
所在地-經度
121.565418
是否開放
相關人物
黃令成;黃雲標;黃次俊;黃鴻藤;黃鴻隨;黃成業;黃耀欽
資料來源
1. 楊富閔,《書店本事 : 在你心中的那些書店》(臺北市:新銳數位,2016),頁258-263。 2. 張秀蓉編著,《臺大醫學院1945-1950》(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頁5-8。 3. 鴻儒堂負責人黃成業先生訪談內容節錄,感謝黃先生提供書店老照片、文獻資料與個人撰著之文章。(訪談日期 : 2019/11/27)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