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紅毛港居民日常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此影片拍攝於1989年,為記錄紅毛港聚落尚未遷村時,居民於日常中的生活景象。當時紅毛港正進行規劃遷村至新居住地,而政府官方土政盤點系統仍依賴人工,用直接在房舍及建造物上噴漆編號,來建立地上物計算。實施限建禁建令後的紅毛港,時空被凝結在1970年代的台灣傳統漁村,鏡頭穿梭於正用木柴起火,於磚造爐灶烹煮三餐,以抽水幫浦抽取地下水浴洗、清洗衣物及食物的街景。

臨海工業區的發展與高雄港第二港口的擴建,反映出紅毛港居民被迫夾在傳統漁村生活與現代全球化產業環境、社會的反差、矛盾與衝突的尷尬處境中。影片中,海汕國小的學童們沿著煤炭儲運場區放學回家,後方則是已產業衰敗、卻仍未完全拆除的拆船碼頭,老師們反應工業噪音汙染嚴重影響教師的上課品質,也使得學生們必須更加專注;同時還必須去克服氣味、呼吸道不適、侵入性聲響等公害問題。

由於紅毛港鄰近工業區,村民的居住生活品質低劣,但卻另類的保留下傳統華夏建築,如前後連結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突顯「海口人」緊密互動的鄰里關係;更能從房屋建築得知堂號、建立時期,從可能為清代所建的純紅磚、木造建材,到日治時期才出現的洗石子牆屋,在高度工業化的城市裡,保留了一片傳統農漁村聚落的風景。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產業與經濟,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取得對象
江武昌
管理者
江武昌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紅毛港
創作者
王文欽、江武昌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89
媒體類型
影片
時間分期
1989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