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西元1900年(清光緒26年)至1957(民國46年)臺灣茶園面積、生產量及輸出量

跟西元1900年(清光緒26年)至1957(民國46年)臺灣茶園面積、生產量及輸出量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西元1900年(清光緒26年)至1957(民國46年)臺灣茶園面積、生產量及輸出量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西元1900年(清光緒26年)至1957(民國46年)臺灣茶園面積、生產量及輸出量

   

圖為張德粹教授與莊維藩技正所著之「臺灣茶葉生產與運銷的研究」中「表一 臺灣歷年茶園面積、茶葉生產量與輸出量比較表」,列出1900-1957年間臺灣歷年茶園面積、茶葉生產量與輸出量,是重要的統計資料表。

「臺灣茶葉生產與運銷的研究」為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之前身)於1958年(民國47年)發行之該會特刊第25號。

文中將前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出版之「臺灣茶業統計」第815號所公佈1900年至1937年之資料,及臺灣農林廳出版之「臺灣農業年報」所公佈1938年至1957年(民國27-46年)之統計,整合成為本表。

日據時代(1901年)茶葉為出口大宗產品,在日據時期的前20年,茶葉外銷經常佔外銷總額50%,中後期仍維持在20%以上,所以很重視茶業,使臺茶規模擴增到4.64萬公頃。1926年(民國15年)引進印度阿薩姆茶種,發展紅茶產業。

日據時期臺茶外銷在不計銷日下,於1918年達到1.32萬公噸之高峰,中日戰爭與二次大戰期間,因為供應中國大陸日本佔領區之茶葉,外銷量仍能維持,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前一年(1934年)才降到4000公噸以下,1945年(民國34年)日本戰敗投降,茶園採摘面積僅2.3萬公頃,外銷量不足30公噸,為臺灣茶產業黑暗時期。但臺灣光復後,即迅速恢復,1954年外銷達1.4萬公噸,種植面積亦在1956年達到47637公頃。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撰寫者
史瓊月
資料來源
張德粹與莊維藩. 1958. 臺灣茶葉生產與運銷的研究. 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特刊第25號
時間迄
1957
時間起
1900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