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月》,漢文通俗文藝雜誌。1935年(昭和10年)5月9日由臺北大稻埕地區傳統文人「風月俱樂部」創刊,每月逢3、6、9日發刊。林欽賜編輯兼發行人、謝汝銓主筆,共發行44期,1936 年(昭和11年)2月8日停刊,於第45期後改名為《風月報》。《風月》第1號〈發刊辭〉中提到:「斯吾儕之自負,為今日之創刊。文宜共賞,德必有隣;雅俗同流,是非不管。任老子以婆娑,思美人之態度」可知《風月》為傳統文人提倡雅俗共賞、鼓吹藝術、不論是非、直抒胸臆的刊物。本刊題材多元,不僅有古典漢詩文書寫,亦有當代筆記叢談、言情小說之作,更保存大量臺灣藝旦、女給等風月名花的資料,是瞭解日治時期臺灣通俗文化與文學的重要刊物。
第12號內容有小說〈花俠(一○)〉、〈狐史(十一)〉、供詩詞創作的〈詞林〉、專欄〈流行歌與詞比較(一○)〉、論印學與清代畫的〈藝術〉專欄、〈新情史(三)〉、寄情小說〈紫晶印(二)〉、頭版為論「萱草」之效用的〈動植物新舊學說考證(一)〉、繼續講解東西建築的〈建築源流拾遺(下)〉、介紹名妓的〈尋紅拾翠〉等文。本號於〈悟齋醉筆〉中談「文網」、以〈讀書人不與賭博傼為對賦 以寬我度量以包容為韻〉抒文人胸懷之情。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