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戰後學院派文學雜誌,1960年3月5日由臺大外文系志同道合的學生所組成之南北社成員創刊。發行人白先勇,編輯者為現代文學編輯委員會。共出版51期。1973年9月發行第51期後因資金缺乏而停刊。1977年曾獲遠景支持而復刊,共出版22期,1984年休刊。《現代文學》成員繼承其恩師夏濟安《文學雜誌》與其對現代文學的教導,基於「對中國文學前途的關心」與「對文學熱愛的煎磨和驅促」,興起了創辦刊物的理想。他們「打算分期有系統地翻譯介紹西方近代藝術學派和潮流,批評和思想,並盡可能選擇其代表作品」,同時《現文》也關心「自己作家的優秀作品……視環境需要而特約學者專家時撰專文討論、批評和介紹。」換言之,《現代文學》對西方現代文學思潮的譯介與創作倡導並重。第9期推出沙特(Jean-Paul Sartre)專輯,刊出郭松芬〈沙特存在主義的自我毀滅〉對沙特個人思想的介紹,以及沙特個人作品〈存在主義即是人文主義〉與劇本〈無路可通〉。此外,本期刊出洛夫專論余光中刊載於第8期的〈天狼星〉詩作〈天狼星論〉,此文日後曾引發兩人論戰。本地創作方面,則有覃子豪、方莘、王文興的詩作,小方說面,有王禎和〈永遠不在〉、潛石〈二寓言〉,及朱西甯觸及現代性議題的小說〈鐵漿〉。
《現代文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245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