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段影片為2018年8月21日,風不動影像工場採訪《科學月刊》成員王亢沛的訪談節錄,主要敘述自己返臺任教,並加入《科學月刊》的原因。王亢沛為臺灣物理學家,曾任《科學月刊》總編輯及副總編輯。
1938年出生的王亢沛教授在1955年進入東海大學物理系就讀,畢業後前往美國唸書,於1968年獲得天普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並於原校任教。1969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1970年返臺,進入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書。後擔任中華民國物理學會理事長、東海大學校長,於2018年11月27日辭世。
王亢沛自述其返臺任教之原因,最初是因為父親身體不好,想回臺灣探望家人,順便觀察臺灣高等教育的狀況。但因為在台任教期間與學生互動良好且學生素質優秀,所以決定辭去多倫多大學的職位,留在當時教學環境、師資與管理方面皆落後於國外的臺灣,投身高等教育工作的行列。
會參與《科學月刊》,則是因為返臺後認識了創辦《科學月刊》的李怡嚴、楊國樞、沈君山等人。並在1971年美國保釣運動如火如荼,《科學月刊》重心必須轉移至臺灣之際,在沈君山的請託之下,擔任副總編輯,協助處理雜誌編務。之後也持續參與,曾任《科學月刊》總編輯、編輯委員,臺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董事長等職務。
王亢沛這一代理工人,因臺灣當時高等教育環境不佳,師資普遍不理想,若要進修,大多需要前往國外留學。然而學成之後,多數人又會因為經濟條件或政治局勢,選擇留在國外,而非回到臺灣從事科學教育或研究工作。
因此,1970年代這些選擇返臺任教的理工學者們,除了展現自己對科學教育的熱忱外,也是提升臺灣高等教育素質的先行者。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