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科學月刊》周成功訪談(科技報導)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科學月刊》周成功訪談(科技報導)

本則影音為《科學月刊》風不動影像工場於2019年3月5日訪問周成功的片段節錄,內容為《科技報導》的創立初衷與創立過程。周成功為國立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曾擔任科學月刊社社長,現為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周成功有鑑於當時臺灣的科學研究單位,如中央研究院、陽明、臺大之間缺少溝通管道,使得學術單位辦得活動都侷限在很小的範圍,周成功便希望能夠做一個紙面的平台,匯總各單位的活動,讓學術活動的新聞可以發佈。

雖然有這樣的想法,但《科學月刊》的經費並不足以支持,社務委員之一的袁家元鼓勵周成功,既然要做就不必想太多,並且也提出找廣告商投資的想法,讓刊物免費發送,《科技報導》的雛型便這樣定下來。

剛開始時周成功到一個一個學術單位蒐集活動資訊,也去一家一家詢問廠商是否願意支持,放廣告在《科技報導》上,當時找到了許多生物醫學相關的廣告。另外也到各個學校學系搜集教職員名冊,甚至手抄紀錄,挑選出應該發送的名單。這些龐大的工作量帶來的壓力也很大,但最後當實驗商、器材商到每一位教授的實驗室時,發現都有《科技報導》的蹤影,因而認為在這本刊物上刊廣告是能夠有效益的,這才慢慢有廣告商願意投入買版位刊廣告,發行量也才慢慢上升。

《科技報導》除了刊登學術活動以外,一開始也有一些受歡迎的專欄,例如萬佳茂所寫的《覓名小品》,萬佳茂去世之後劉康克、周成功與林和及後來加入的方麗婷,一起將這個專欄延續下去,內容關注與批判學術界的問題。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弄像傳媒服務有限公司
創作者
弄像傳媒服務有限公司、風不動影像工場有限公司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19/03/05
媒體類型
影片
參考資料
林照真,《台灣科學社群40年風雲:記錄六、七○年代理工知識份子與《科學月刊》》,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江珍賢,〈台灣七零年代科學普及與科學權威之意識型態-以《科學月刊》為分析個案〉,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7月。
時間分期
1960年代至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