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換絭

換絭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掛絭是臺灣民間常見習俗。在醫學及科學不昌明的年代,嬰幼兒的死亡率遠高於今日,為了讓家中新生孩童得到神明庇佑平安長大成人,就有到地方大廟或庄頭廟向神明求請絭錢/絭牌,掛在孩童脖子或手上,稱為掛絭/綰絭/捾絭。


  絭的形式很多,主要有三種:1.錢幣式:傳統銅錢或日式銀幣、2.鎖片式:上刻有神明名諱或長命富貴、永保平安等字樣、3.神牌式:刻或印有神明像等。絭上有一小孔用來穿紅絲線,將從廟宇求來的絭錢/絭牌掛在孩童身上即稱為掛絭,一般說來一歲以上的小孩就可以開始掛絭。此後,每年神明聖誕日時,要帶著將絭錢/絭牌,準備供品回廟祭拜,取下已佩帶一年的紅絲線,向廟宇管理單位更換紅絲線後再戴上,此即換絭。近二十年來,由於常民生活逐漸富裕,換絭時,除絭錢/絭牌是由信眾自行製作者,一般會連同絭錢及紅絲線一起收回,再換一組新的絭錢給信眾。


  到小孩滿十六歲時,就要準備較為豐盛的供品答謝神明庇佑,並在神明面前把絭錢脫掉,稱之為脫絭。也有廟宇在掛絭時會請信眾書寫契書,以示該孩童由神明收為契子、契女或契孫,到脫絭時,要同時把這份契書一起火化,以示孩童已順利長大成人。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換絭 / 撰寫者:吳敏惠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桃園市政府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477254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桃園市政府
地點-縣市區
桃園市
撰寫者
吳敏惠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