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領進入日治時期後,臺灣人在學校中所接受的「近代教育」,至1898年(明治31年)7月為止是由官方出資、官辦的國語傳習所,但之後便轉由地方自行籌措資金、申請設置的公學校模式。1902年(明治35年),溪湖區街庄長楊集以及頂三塊厝區庄長李聲洲便是遵循此規定,共同向彰化廳請求設立,隔年順利成立了溪湖公學校,並以此二陳情者所在區域為主招募學生就學。
而在改制為公學校後,根據1903年(明治36年)總督府所公布的《臺灣公學校規則》中,臺灣人學生原則上皆需經過六年教育後才能畢業,因此在1909年(明治42年)有了第一屆畢業生,本照片為第15屆。從《台灣總督府職員錄》中可以得知,除了校長永田水哉外有12名教職員,而臺灣人老師共有9位,其中第一排左1者應是剛於1921年(大正10年)畢業於臺北女子高等普通學校(今中山女中)的楊枚。比較特別的是,這張照片標有「第十五回卒業紀念皇太子殿下御渡台校長永田水哉 大正十二年三月攝影」,這群師生拍畢業合照後的一個月,日本皇太子東宮裕仁親王即將在1923年(大正12年)4月16日到台灣「行啟」(視察 /出巡),這是來台視察的皇族中地位最高的,全台灣早就為了迎接皇太子而總動員,校長應該很重視這件大事,而標明在這張照片中。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