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彰化慶安宮

彰化慶安宮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照片拍攝於2020年(民國109年),位於彰化縣彰化市大同里永樂街78號。於1985年(民國74年)11月27日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蹟,後改列為縣定古蹟。慶安宮創建於1817年(清嘉慶22年),在縣城南門內,由監生楊安然(邑內西霞堂人士) 等同安縣士民渡臺者鳩金公建,並利用廟宇兩廂做為同安縣籍人士的會館。又稱保生大帝廟'、大道公廟、銀同會館。正殿供奉保生大帝,正殿次案神桌有三太子,趙元帥、一指神君、張天師、濟公活佛、康元帥神像,左廂房同祀觀音菩薩、文昌帝君、註生娘娘,右廂房為福德正神。

1902年(明治35年)由邑內士紳楊煥彩(邑內北門四知堂人士)發起重修廟宇,日治後期,台灣受盟軍轟炸,殿宇傾頹,三川殿的石獅遭受波及受損。光復後廟宇遭民眾佔用,經市公所接管後,整頓廟務。1989年(民國78年)後殿右廂遭回祿之災,民國89年進行修復,正殿彩繪由和美陳穎派率其子陳文俊、陳敦仁施做彩繪,2001年(民國90年)彩繪三川殿,使廟宇煥然一新,2002年(民國91年)5月15日完成慶安宮的修復。

三川殿與正殿皆為燕尾翹脊的的硬山屋頂,單開間的八柱拜殿為燕尾翹脊的歇山形式屋頂,為慶安宮的主要建築特色之一,前殿、牆廊或拜亭,都改用石柱,並以方形截面為主,為少見之建築特色。正殿神龕上方有1817年(嘉慶22年)「惠我生民」匾及1824年(清道光4年)進士鄭用鍚所獻「容保無疆」匾,為重要古文物。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彰化縣文化局
別名
保生大帝廟、大道公廟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撰寫者
蔣敏全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