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中會的成立中國同盟會的成立革命起義再接再厲武昌起義推翻專政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山先生再抵檀香山,因戊戌政變而出亡海外的梁啟超,此時也在檀香山。梁啟超在興中會陣營中提倡保皇思想,鼓吹保皇與革命原屬同流,使得大部分會員轉而支持保皇黨,興中會一時只剩十餘名同志。中山先生抵達檀香山後,首先將當地報紙大同日報改為黨報,並發表了。文中提到「革命者,志在倒滿而興漢;保皇者,志在扶滿而臣清。」剴切地說明革命與保皇理念的不同。由於他的努力,興中會的聲勢又告振興。 之後,並於夏威夷第二大城希爐對僑胞公開演說。由於演講非常成功,讓他體認到,除了寫作文章外,演講也是革命宣傳的利器,其後他便常常公開演講。檀香山早報曾對中山先生的演說做過報導,報導中說:「孫博士穿著白色麻織西裝,短頭髮留鬍子,雄辯不絕,態度溫和,是一位非常有吸引力的演說家。」保皇黨的首領梁啟超 打敗保皇黨後,中山先生由檀島轉往美國。手持一張由大哥德彰設法申請的「夏威夷出生證明」。他本以為此舉不當,但母舅楊文納勸告他成大事者要能通權達變,這樣的作法是以救國為出發點;如不以此請領美國護照,勢必不能登上美國領土。於是中山先生從善如流,不料到達舊金山後卻被扣留。原來美國的保皇黨得知中山先生前來的消息,便通知清廷駐舊金山領事何佑,何佑請求美國海關基於兩國邦誼禁止亂黨登岸入境。所幸吉人天相,在伍盤照等人的幫助下,中山先生安然度過危機。並於獲釋後,公開從事革命活動及各處的演講;還印製一萬餘冊由鄒容撰寫的「革命軍」給美洲及南洋華僑,希望有更多華僑不受保皇黨的影響,加入革命建國行列。鄒容及「革命軍」 當時留學歐洲的中國學生也極力響應革命運動,他們籌措旅費邀請中山先生前去共商革命計策,於是中山先生在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冬天再抵倫敦。並於英國、比利時、德國、法國留下奔走革命事業的足跡。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夏天,中山先生自歐洲返回日本,鑒於世界各地革命思潮漸漸浮現,他體認到必須有一個完整的革命組織,才能將所有的革命力量匯整聚集。因此與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留日學生努力奔走,於同年八月二十日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並以中山先生為總理。中國同盟會成員以留學生居多數,這些年輕的知識份子在中山先生領導下,以無畏的氣魄與勇往直前的精神推動著革命大業。此後,中國同盟會不再只是一個區域性的小團體,而成為嚴謹組織之下,由各省各地,國內國外勇敢有良知的民眾們,自動自發地匯合成的一股力量,並快速地在各地建立分會,參加者無不以推翻滿清政權,建立民主共和為目標而努力。中國同盟會誓詞國父與流歐學生及諸同志合影(巴黎,光緒31年、1905)華興會會長黃興(中坐者)與部分同志合影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