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北投貴子坑

北投貴子坑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臺灣的台北盆地及鄰近地區依地質狀況,可粗分為:西部麓山帶、大屯火山群、林口台地及盆地本身四大地質區,各區的地形、岩性及形成年代等皆有極大的差異,整個地區的地質構造也相當的複雜。

三千萬年前,亞洲大陸東部的河流帶著大量半透明至乳白色的石英砂與高嶺石,沈積在淺海平坦的大陸棚上,這種環境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形成很厚的沈積岩層。沼澤的植物一旦死亡,殘骸有時則會堆積形成一層層「煤層」,和砂層交互疊置,逐漸深埋。貴子坑石壁上所見的「石英砂岩」與「煤層」,便是沈積岩層。

貴子坑所見的傾斜與彎曲的岩層,正見證了六百萬年前「蓬萊造山運動」的巨大力量。五至六百萬年來,台灣島一方面逐漸隆起成長,一方面也不斷受到侵蝕並在周邊海域再次堆積,形成平原。約二百八十萬年前,台灣北部開始了大規模的火山噴發,炙熱的安山岩質岩漿沿著地底裂縫竄升,在大屯火山區噴發,形成熔岩以及火山彈、火山角礫、火山灰等碎屑,並向四周的低地漫流、堆積。一層層的安山岩質熔岩及角礫岩在貴子坑一帶覆蓋在當時已因侵蝕而露出地表的五指山層之上。接下來的數十萬年,貴子坑不斷受到風化和侵蝕作用,原本藏躲在地下的地質景觀才一一露出面貌,以眼前的石壁向我們訴說著千萬年來的精彩故事。

貴子坑,的石英砂層所蘊藏的豐富的白色高質量的高嶺土,蘊育了早期北投陶瓷產業發展的生命故事,同時締造了北投傳統民俗工藝:獅頭製造工藝與舞獅文化。

而貴子坑之舊稱為「鬼子坑」或「鬼仔坑」的由來,其中之一的說法就與採瓷土有關,因當時商人沒有永續概念濫採破壞地表,溪流也凌亂,礦渣處處堆積,因此被當地居民稱為「鬼子坑」。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北投貴子坑 / 撰寫者:林正銘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334697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所在地-地址
臺北市北投區貴子坑
事件
陶土產地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5.1578076
所在地-經度
121.4942002
是否開放
現況
現為水土保持教育園區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至今
撰寫者
林正銘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