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的資源回收

臺灣的資源回收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ND

  在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下,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創作「文化記憶」系列影片,本資料「臺灣的資源回收」為《人類世界垃圾的八大秘密。淨灘時最多的不是塑膠袋而是……》創作過程中輔助說明人類歷史發展中與垃圾、環境保育等相關議題的素材之一,並於影片中以動畫字卡穿插呈現。
  臺灣的資源回收世界聞名,但其實,這種「垃圾變黃金」的概念,早在日治時期就有了:臺灣的氣候又濕又熱,環境中充滿各種大大小小的傳染病,各種衛生問題讓當時來臺的日本人受不了,所以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在臺灣不僅頒布「臺灣家屋建築規則」與「臺灣汚物掃除規則」,規定在建築時要將換氣、排水、廁所屎尿池等納入考量,更要求大家打掃住家環境,將垃圾裝入「塵芥箱」,也就是官方垃圾桶─塵芥箱會用混凝土、金屬、水泥或塗上防腐劑的木頭製成─接著把垃圾集中起來一起處理,例如由各個住戶組成「衛生組合」、委託掃除人夫搬運等,而人夫不僅可以收取搬運費,還能將有機垃圾賣給農夫作堆肥,可說是同時兼顧環境衛生又賺錢的工作!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
撰寫者
社團法人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
創作者
社團法人大抓周計畫教育協會
時間資訊
登錄日期
2020/03/17
媒體類型
圖稿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