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 - 國父生平事蹟簡表

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 - 國父生平事蹟簡表
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 - 國父生平事蹟簡表

國父遺囑國父生平事蹟簡表[一歲 至 二十歲][二十一歲 至 三十歲][三十一歲 至 四十歲][四十一歲 至 四十五歲][四十六歲 至 五十歲][五十一歲 至 五十五歲][五十六歲 至 六十歲]一歲(民前46年、清同治5年、1866年)•十一月十二日誕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縣)翠亨村。(按國父手書自傳其生日則為年「華曆十月十六日」。)七歲(民前40年、清同治11年、1872年)•開始進私塾讀書,且能背誦「三字經」、「千字文」。十歲(民前37年、清光緒元年、1875年)•因為家庭經濟的問題,所以國父轉到鄉塾讀書,他的鄉塾老師是台山王氏。十一歲(民前36年、清光緒2年、1876年)•因為鄉塾老師台山王氏去世,所以又轉到鄭帝根塾中讀書。•國父所居住的地方和鄉塾間,關於太平天國故事頗為盛傳,這時才知道太平天國的軼事,並且他日後的革命思想也在此時油然而生。•因為收到他哥哥﹝孫德彰﹞從檀香山寄來的信,從信中了解當地的政治環境不錯,所以從此開始有遠行的想法。十二歲(民前35年、清光緒3年、1877年)•讀完了重要的經書。十三歲(民前34年、清光緒4年、1878年)•五月國父跟母親楊太夫人一起去檀香山,去找他哥哥(孫德彰)並住在一起。•十四歲(民前33年、清光緒5年、1879年)•秋就讀於檀香山意奧蘭尼書院(IolaniSchool),學習英文。十七歲(民前30年,清光緒8年、1882年)•七月二十七日畢業於意奧蘭尼書院,並獲夏威夷王頒予英文文法第二獎。十八歲(民前29年、清光緒9年、1883年)•春就讀於當時檀香山最高學府的歐湖學院(OahuCollege)。•七月國父依照他哥哥的意思從檀香山回到廣東的家鄉,因為他哥哥深怕國父受洗成為基督教徒,而遭雙親斥責。•十一月因為毀壞神像而觸怒鄉人,所以離開家鄉到香港就讀於拔萃書院(DiocesanHome)。•冬和陸皓東在香港的美國綱紀慎會中受洗為基督徒。十九歲(民前28年、清光緒10年、1884年)•春在四月時轉學到香港的中央書院(CentralSchool)。該書院在1889年改名維多利亞書院(VictorialCollege),1894年再改為皇仁書院(QueensCollege)。•五月國父奉父親之命返鄉結婚,娶盧夫人慕貞。•十一月因為毀壞神像之事件,國父的哥哥寫信給國父,所以國父又去檀香山。二十歲(民前27年、清光緒11年、1885年)•四月國父從檀香山回國。•七月回到香港中央書院讀書。•中法戰爭爆發,清廷戰勝了卻屈辱求和,與法簽訂「天津條約」,割讓安南;國父看到這種情形,立志傾覆清廷、創建民國。二十一歲(民前26年、清光緒12年、1886年)•春夏間畢業於中央書院,經喜嘉理牧師的介紹到廣州博濟醫院(CantonHospital)附設醫科學校習醫。•在學校開始鼓吹革命,與三合會﹝洪門﹞鄭士良往來十分密切。二十二歲(民前25年、清光緒13年、1887年)•七月轉入香港西醫書院(CollegeofMedicineforChinese,HongKong)。二十三歲(民前24年、清光緒14年、1888年)•三月24日國父的父親達成公逝世,享年七十六歲。二十五歲(民前22年、清光緒16年、1890年)•與同學楊鶴齡、陳少白、尢列倡言革命,當時的人稱他們為「四大寇」。二十六歲(民前21年、清光緒17年、1891年)•三月參加創立教友少年會,並發表「教友少年會紀事」專搞。•十月國父的長子孫科(哲生)出生。二十七歲(民前20年、清光緒18年、1892年)•七月以第一名畢業於香港的西醫書院。•十二月設中西藥局於澳門,並為貧窮的病人義診。二十八歲(民前19年、清光緒19年、1893年)•春因遭澳門葡籍醫師的妒忌,行醫困難,將藥局移到廣州,改名東西藥局。二十九歲(民前18年、清光緒20年、1894年)•六月與陸皓東到天津,上書李鴻章陳救國大計,提出了「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四項主張,但不被採納。•十月中日戰爭爆發,以為時機可趁,所以再赴檀香山。•十一月二十四日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以振興中華為宗旨。三十歲(民前17年、清光緒21年、1895年)•一月因為清軍戰敗日本,失去朝鮮,上海同志宋耀如寫信催國父儘速返國,所以國父結束美洲之行,與鄧蔭南等同志返香港商討革命。•二月二十一日設興中會於香港,化名「乾亨行」。•三月十六日在「乾亨行」開會決定起襲取廣州為革命根據地,並採青天白日旗為軍旗。•十月十日興中會選舉總辦﹝即會長﹞,國父當選,但楊衢雲藉故要挾,所以將此職讓給楊衢雲。•十月二十六日首次起義於廣州,以事洩及香港接濟未至而失敗。•十一月七日陸皓東等犧牲。•十一月偕陳少白等赴日本,組織興中會分會於橫濱。•十二月國父斷髮改裝到檀香山集資,準備再計劃革命。•國父的長女孫;出生三十一歲(民前16年、清光緒22年、1896年)•一月再赴檀香山。•三月香港政府以妨害地方治安和秩序為理由,擬將國父驅逐出境,但國父早已東渡離港。•六月自檀香山到美國舊金山,聯絡洪門致公堂,再到紐約。•九月自美國紐約乘坐麥竭斯底輪赴英國利物浦。•十月十一日被清廷駐英公使館誘捕,至十月二十三日獲釋,史稱「倫敦蒙難」。•國父的次女孫琬出生三十二歲(民前15年、清光緒23年、1897年)•在倫敦大英博物館研究,並考察歐洲政治,完成三民主義之思想體系。•七月自倫敦經加拿大,八月抵日本橫濱,創中西學校。•十二月命陳少白成立興中會分會於台北。三十四歲(民前13年、清光緒25年、1899年)•十二月由於廣州之役的失敗,國父即開始注意文字運動,所以陳少白受命創辦「中國日報」於香港。•冬哥老會、三合會首領會於香港興中會,決議另立一個興漢會,並推舉國父為會長。三十五歲(民前12年、清光緒26年、1900年)•春收到劉學詢的信,信中說明李鴻章因北方發生「義和團」之亂,想要以兩廣獨立,故想請國父來廣東協助。•六月偕宮崎寅藏自日赴港,香港政府禁止其登岸,故在船上策劃惠州起義之事。•八月當國父正想要積極發動惠州之役,但在香港的同志突然返日,所以在失望之際搭船到上海。•九月國父在上海未能有所活動,故離開上海返日。之後又到台灣,並同時修正戰略,命鄭士良先佔領沿海地帶。•十月八日鄭士良起義於惠州三洲田。•十月二十二日 因日本政府之阻撓,致無從接濟武器,惠州之役指揮官鄭士良忍痛解散所部,是為第二次起義之失敗。•十月二十八日史堅如謀炸廣東巡撫兼兩廣總督德壽,失敗被捕,殉難。•十一月回到東京。三十六歲(民前11年、清光緒27年、1901年)•一月十日興中會同志楊衢雲在香港遇刺殉難。•八月二十七日鄭士良病死於香港。三十七歲(民前10年、清光緒28年、1902年)•十二月由日本赴安南,參觀河內博覽會,並在河內成立興中會分會。三十八歲(民前9年、清光緒29年、1903年)•一月二十八日洪全福舉事於廣州惜未成功。•七月自安南河內經過西貢、暹羅至日本橫濱。•八月創青山革命軍事學校於東京。•九月發表「支那保全分割合論」。離日赴檀香山,與保皇黨論戰。•十二月在荷梯厘街戲院(HotelStreetTheater)演說革。之後向檀香山英文報界發表告國人書。三十九歲(民前8年、清光緒30年、1904年)•一月加入洪門致公堂。•同月為了要廣收革命同志,創立「中華革命軍」於檀香山。•春自檀香山赴美,改組致公堂辦「大同日報」,與保皇黨筆戰,掃除保皇黨勢力。•秋在紐約發表告歐美人士書,題名〈中國問題之真解決〉(TheTrueSolutionofChineseQuestion)。•冬離美赴英。四十歲(民前7年、清光緒31年、1905年)•一月到達倫敦後,拜訪吳敬恆夫婦,之後又去拜訪康德黎夫婦。•春自倫敦至比京布魯塞爾,揭示三民主義、五權憲法,號召學生組織革命團體。並開首次成立會。•夏於巴黎、柏林召集留學生成立革命組織。•六月由法國經新加坡,七月抵日本橫濱。•八月二十日革命同志在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先生被推舉為總理。•九月二十四日吳樾炸清廷五大臣於北京車站,以身殉。•十一月二十六日 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東京發刊,先生撰發刊詞,正式揭櫫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十二月八日 同盟會書記陳天華,因日本徇清使要求取締中國留學生,激憤投海自盡。四十一歲(民前6年、清光緒32年、1906年)•四月六日自歐洲抵新加坡設同盟會分會。•七月和同志李竹癡、陳楚楠、林義順到庇能設同盟會分會。•十二月會黨及同盟會會員舉事於江西萍鄉、湖南瀏陽、醴陵。•冬編定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四十二歲(民前5年、清光緒33年、1907年)•一月國父接受東京國民新聞記者訪問。•三月四日偕胡漢民等自日本赴新加坡轉河內,設立機關策劃革命。•五月二十二日命余既成起義於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是為第三次起義。•六月二日命鄧子瑜起義於惠州七女湖,歷十餘日而敗,是為第四次起義。•七月六日徐錫麟起義於安慶,失敗殉難。•七月十三日秋瑾起義於紹興,事敗被捕,兩天後遇害。•八月二十日同盟會在新加坡創「中興日報」。•九月一日 命王和順起義於廣東欽州之王光山,連破防城等要地,歷時十餘日失敗,是為第五次起義。•十二月一日命黃明堂起義於鎮南關,並於翌日親臨指揮,與清軍相持七日,以軍火不繼而撤退,是為第六次起義。四十三歲(民前4年、清光緒34年、1908年)•春蔣中正赴日本學軍事,由陳其美的介紹,加入同盟會。•三月七日寫信給鄧澤如,決定自河內赴新加坡籌集軍餉。•三月法國駐安南總督迫先生離河內,乃往新加坡。•三月二十七日命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是為第七次起義。•四月二十九日命黃明堂起義於雲南河口,是為第八次起義。•九月以「南洋小學生」筆名發表「論懼革命遭瓜分者乃不識時務者也」於新加坡「中興日報」。•十月和胡漢民、汪兆銘、黃隆生…等,由新加坡抵芙蓉,共同商討到法國的旅費。•十一月十九日新加坡保皇黨為追悼清帝及太后,與革命黨人發生衝突,當地政府請國父先生出面約束其部隊。之後,熊成基起義於安慶,翌日失敗。•十一月二十日自新加坡赴暹羅首都曼谷。o十二月十三日同盟會緬甸分會成立,選莊銀安為會長。•十二月十四日因光緒、慈禧相繼去世,國父以為時機成熟,故由曼谷返新加坡。四十四歲(民前3年、清宣統元年、1909年)•三月寫信給張永福、陳楚楠,囑咐他們重新改良中興日報,成立有限公司。•五月十九日離新加坡赴歐洲籌款。•十月三十日離英赴美,寫信給吳敬恆說明東京本部和籌款情形。•十二月二十五日設同盟會分會於紐約。四十五歲(民前2年、清宣統2年、1910年)•一月十八日由紐約抵芝加哥,成立同盟會分會。•二月十日抵舊金山。•二月十二日倪映典發動新軍起義於廣州,以援者不及而失敗,倪殉難,是為第九次起義。•二月二十七日因廣州起義失敗後,國父鑒於準備軍餉的困難,因此覺得有成立美國革命團體之必要,於是在舊金山成立同盟會。•二月二十八日在舊金山麗蟬戲院演說「革命為吾人今日保身家性命之唯一法門」。•三月二十八日抵檀香山,旋成立同盟會分會。•五月十六日在希爐演說,成立同盟分會。•五月三十日離檀島東歸,六月抵日本,七月抵新加坡。•七月十九日母楊太夫人卒。•八月二十日創辦舊金山「少年中國晨報」。•十一月十三日在庇能召開會議,謀在廣州大舉。•十二月六日自庇能啟程赴歐州,再轉美國。四十六歲(民前1年、清宣統3年、1911年)•一月自美國赴加拿大。•四月二十七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 黃興率同志起義於廣州,死難者八十六人,葬於黃花岡,有名可考者七十二人,是為第十次起義。•五月十八日趙聲因悲憤卒。•六月十七日成都成立保路同志會革命黨人乘機組織群眾。•六月十八日抵舊金山,由同盟會與致公堂分別佈告,彼此聯合成一氣,共圖光復大業。•七月二十一日在舊金山設立洪門籌餉局,宣佈籌餉章程,並與張藹蘊、黃芸蘇、趙煜等分途籌餉。•七月三十一日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在上海成立。•九月二日離開舊金山到美國北部各地籌餉。•九月七日清督屠殺四川請願民眾,激成暴動。•十月十日武昌起義,各省次第響應。•十月十一日抵美國丹佛城,得武昌起義消息。•十月十四日清廷起用袁世凱,封他為湖廣總督,命他節制調遣各軍,對抗革命軍。•十月十五日在芝加哥開預祝中華民國成立大會。•十月下旬離美,經英、法東歸。•十一月十六日在訪英期間,發表通告各國書。•十一月二十一日國父自倫敦抵巴黎,會見法國內閣總理及外交部長。•十一月二十四日自法國乘英船返國。•十二月二十五日抵上海。•十二月二十九日南北議和第三次會議。並由各省代表開臨時大總統正式選舉會議於南京,先生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四十七歲(民國元年、1912年)•一月一日抵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頒行陽曆。•一月三日通電各省派參議員組織臨時參議院。•二月十二日清帝溥儀退位。•二月十三日向參議院辭職臨時大總統,推薦袁世凱繼任。•二月十四日參議院通過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二月十五日於南京舉行慶祝共和成立典禮,率文武官員祭明孝陵。•三月十日袁世凱在北京先行就任第二任臨時大總統。•三月十一日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並出席同盟會餞別會,演講「民生主義與社會革命」。•四月一日解臨時大總統職,旋遊皖、贛、鄂、粵、冀、晉、魯、浙等省。•四月十六日在滬南商會分會歡迎會演講,參觀民立報館。•四月十七日在上海中華實業聯合會歡迎演講「提倡實業在實行民生主義」。•四月十八日在上海發表演講「中國之第二步」。•五月四日在廣州演講「平均地權」。•五月十六日南京各界組織國民捐總會,推先生為總理,黃興為協理。•七月在上海中華民國鐵道協會演講「築路與借貸」。•八月二十四日應袁世凱之邀抵北京。•八月二十五日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先生被選為理事長,委託宋教仁代理。•九月九日袁世凱任命先生籌畫全國鐵路全權。•九月二十五日與袁世凱、黃興、陳其美協定政綱八條。•十月三日自北京巡視太原、山海關、濟南、青島等地後,至上海。•十月十日中華民國國慶,發表「中國之鐵路計畫與民生主義」於英文報紙大陸報,之後又在上海寰球中國學生紀念會演講「凡事須論公理不必畏懼」。•十月十四日成立中國鐵路總公司於上海,展開築路計畫與對外合作交涉。•十二月通電主張錢幣革命,充實財政。四十八歲(民國2年、1913年)•二月十一日由上海啟程往日本,為實行鐵路計畫,尋求外資之合作。•三月二十日袁世凱遣兇刺殺宋教仁於上海車站,二十二日宋不治身亡。•三月二十三日驚聞刺宋案,自日專程返國,二十五日抵滬,召集同志會商,主張立即起兵討袁。•四月二十七日 袁世凱違法向五國銀行團簽約大借款。•六月國民黨籍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相繼被袁世凱免職。•七月十二日 命李烈鈞在江西湖口起兵討袁,二次革命開始。南京、上海、安慶、廣州、福建、湖南、重慶等地繼起,至九月失敗結束。•七月二十一日發表宣言,勸袁世凱辭職,以息戰禍。•七月二十三日袁世凱下令撤銷先生籌辦全國鐵路全權。•九月十二日重慶討袁軍失敗,二次革命結束。•九月二十七日在東京籌組中華革命黨。•十月十五日袁世凱用北京總檢查名義通緝先生及二次革命首要。•十一月四日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四十九歲(民國3年、1914年)•一月十日袁世凱明令解散國會,復於二月二十八日解散各省議會。•五月一日袁世凱公佈新約法,廢止民國元年之臨時約法,改內閣總理為國務卿。•六月二十三日中華革命黨在東京舉行選舉大會,先生被推為總理。•七月八日中華革命黨正式成立,旋在國內外進行討袁。•七月二十八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九月一日發表中華革命黨宣言。•九月二十日開革命方略討論會於東京,定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九月日本藉口對德宣戰,攻佔我山東。五十歲(民國4年、1915年)•一月日本向袁政府提出二十一條要求。•三月十日揭發日本二十一項要求交涉之真相,通告黨員積極聲討袁世凱。•五月九日袁世凱承認日本所提之二十一條要求,舉國恥之。•八月楊度等組織籌安會。•九月十八日通告海內外同胞申討袁世凱。•十月二十五日在東京與宋慶齡女士結婚。•十二月五日陳其美在上海策動肇和兵艦起義,失敗。•十二月十二日袁世凱允僭帝位。•十二月二十五日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雲南起義組成護國軍討袁。•十二月三十一日袁世凱佈告改明年為「洪憲」元年。五十一歲(民國5年、1916年)•一月十三日命居正為中華革命軍東北軍總司令,通告冀、魯、晉各省同志協力討袁。•三月二十二日袁世凱被迫撤銷帝制。•三月二十三日袁世凱頒令廢止洪憲年號。•四月二十七日因內地情勢告急,故自日本返回上海指揮討袁。•五月九日發表討袁二次宣言,尊重約法。•五月十八日袁世凱遣人刺殺陳其美於上海。•六月六日袁世凱憤恚卒。•六月九日發表規復約法宣言,並電黎元洪恢復民國元年約法,尊重國會,從事建設。•六月十三日電令各地革命軍止戰。•六月二十三日寫信勸段祺瑞恢復約法,尊重國會•六月二十九日黎元洪繼任大總統,遵先生之主張頒令仍遵臨時約法,續行召集國會。•十月九日黎元洪特令頒授先生大勳位。五十二歲(民國6年、1917年)•一月接受黎元洪所受大勳位,以表示合作。•二月二十一日所著《民權初步》完成,開始著《中國存亡的問題》。•五月十日段祺瑞受日本策動對德宣戰,脅迫國會通過參戰案。•六月六日電西南各省討逆救國。•六月十三日黎元洪受張勳逼迫,下令解散國會。•七月一日張勳擁清廢帝溥儀復辟,段祺瑞立即於馬廠誓師討逆。•七月四日復辟之亂發生,先生在滬邀請唐紹儀•會商迎黎元洪來上海設立政府,並發表討逆宣言。•七月十七日抵廣州倡導護法。•八月二十五日國會議員在廣州舉行非常會議。•九月一日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先生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九月十日就大元帥職,宣言戡亂護法。•十月七日護法戰爭在湘南開始,先生通電各省否認馮段政府。•十一月十八日通電全國,堅持以恢復臨時約法及國會為議和條件。五十三歲(民國7年、1918年)•四月國會非常會議受桂系軍閥壓迫,謀改組軍政府。•五月四日趁軍政府改組之際,通電辭大元帥職,並發表宣言。•五月二十日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先生及岑春楦等七人為軍政府總裁。•五月二十一日發布辭大元帥職,離粵赴滬,從事著作。•八月三十日發表告海外同志書,主張重訂黨章,促進黨務。•十月二十四日新就北京政府總統職之徐世昌,提出和議,軍政府應之。•十二月撰<《孫文學說序》>。五十四歲(民國8年、1919年)•一月四日先生回信給馬逢伯,說明局部議和,乃徐世昌、陸榮廷的陰謀,故因盡力打消此想法。•二月二十日南北和議在上海開幕發表宣言,南北議和必須以恢復國會為先決條件。•五月四日北京大學等校學生為爭取山東主權,舉行示威活動,即「五四運動」。•五月十三日南北和議破裂。•五月二十日《孫文學說》出版。•八月一日創《建設》雜誌於上海,並將英文原著《實業計畫》譯為中文分期發表。•八月七日以廣州軍政府受制於桂系軍閥,電國會辭總裁職,並申討桂系軍閥。•十月十日通告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並公告總章。•十二月分電湘、鄂、川、粵等省負責同志及軍事將領以討桂。五十五歲(民國9年、1920年)•三月在滬著《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六月三日與唐紹儀、伍廷芳、唐繼堯發表宣言,申討盤據廣州,濫用名義之桂系軍閥。•六月二十三日北方段祺瑞來電表示悔過。•八月十六日陳炯明奉命率粵軍在漳州誓師討桂。•九月二十一日朱執信殉難於虎門。•九月二十二日約蔣中正商討大計。•十月二十九日粵軍攻克廣州。•十一月修改中國國民黨規約;制定中國國民黨黨章。 •十二月二十九日抵廣州恢復軍政府與非常國會。五十六歲(民國10年、1921年)•一月一日在軍政府演講,主張建立正式政府。•四月二日非常國會,議決取消軍政府。•四月七日非常國會通過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並選舉先生為中華民國大總統。•五月五日宣誓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正式政府成立。•五月二十八日命各軍分路進討廣西軍閥陸榮廷,九月全省底定。•十月八日先生以兩粵底定,想要趁機出師北伐,故向國會提出北伐案。•十月十日出版《實業計畫》。•十二月四日抵桂林設大本營。•十二月十日對駐桂各軍演講<軍人精神教育>。•十二月二十三日共產國際代表馬林(Maring)抵桂晉見。五十七歲(民國11年、1922年)•一月與胡漢民、蔣中正商決,大本營自桂林移設韶關。•二月三日下令北伐,以李烈鈞軍攻江西,許崇智軍出湖南。•二月二十七日在桂林舉行北伐誓師典禮。•三月以陳炯明阻撓北伐,自桂林回師,四月抵廣州。•五月四日以陸海軍大元帥名義下令北伐。•五月六日離廣州至韶關督師,北伐軍入江西。•六月一日因陳炯明部在廣州製造不安,親回廣州鎮撫。•六月十一日北方政局因直奉戰爭而生變化,徐世昌於六月二日辭大總統職後,由黎元洪繼任。•六月十六日陳炯明擁兵叛變,先生脫險抵海軍司令部,指揮海軍討逆。•六月二十三日遷永豐艦,二十九日蔣中正聞訊自浙赴難抵粵。•七月十日率永豐等艦猛攻叛軍,進駐白鵝潭。•八月九日因北伐軍回師失利,離粵赴滬,十四日抵上海,十五日發表宣言討伐陳炯明。•八月二十五日蘇俄代表越飛(Joffe)派人晉謁。•九月召開會議,商討中國國民黨改進事。•十月派許崇智、鄒魯分東西兩路以討陳。•十二月駐滇、桂軍討陳,先後克泉州、梧州。五十八歲(民國12年、1923年)•一月一日中國國民黨發表改進宣言,宣布時局主張及民族、民權、民生之政策。•一月二日在上海召開中國國民黨改進大會。•一月討賊軍陸續克復肇慶、三水、廣州;陳炯明逃惠州。•一月二十六日與蘇俄代表越飛發表聯合聲明,認共產組織及蘇維埃制度均不能引用於中國。故發布和平統一宣言,要求直、奉、皖、西南四派暫時劃疆自守,互不侵犯。•一月二十九日著《中國革命史》,概述三十七年來中國革命歷程。•二月二十一日抵廣州設立大本營,續行大元帥職權;二十四日發表實行裁兵通電。•三月二日大本營正式成立,十七日任命蔣中正為大本營參謀長。•三月十二日發表<裁兵之重要與處置方法>。•四月與西南各省領袖聯合通電,聯合對抗直系武力政策。•五月九日陳炯明據東江復叛;月底先生偕蔣中正親臨敵前,破其部於廣州。•六月十三日北京政變,黎元洪被逐,十五日先生致函國會,勸告力持正義。•八月十六日蔣中正奉命赴俄考察。•八月二十五日陳炯明部得北洋軍閥接濟,全力來犯,先生親督諸軍迎擊。•九月五日照會北京公使團,請撥還粵海關之關餘。•十月六日蘇俄代表鮑羅廷(Borodin)至廣州;二十五日聘其為中國國民黨籌備改組黨務之顧問。•十月九日以大元帥名義討伐曹錕,逮捕賄選議員。•十一月十二日陳炯明陷石龍,廣州危急;十九日擊潰陳逆叛軍。•十一月發表<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國國民黨決定設立「國民軍軍官學校」。五十九歲(民國13年、1924年)•一月二十日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一月在廣東高等師範學校開始演講三民主義,至八月止。•四月十二日公布《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五月二日任命蔣中正為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兼粵軍參謀長。•六月十六日陸軍軍官學校正式舉行開學典禮。該校位於廣州黃埔,通稱「黃埔軍校」。•六月十八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鄧澤如、吳敬恆等提出彈劾共產黨。•六月二十九日中國國民黨講習所開學,先生親臨致訓。•七月七日中國國民黨發表黨務宣言,重申容共原則係以三民主義為惟一之途徑。•八月二日令設立中央銀行。•八月廣州商團事件歷時二月餘,令蔣中正率學生軍於十月敉平。•八月十五日中央銀行正式開幕,親致訓詞。•九月一日因廣州商團事件特發表對外宣言,指斥英領事舉動,聲言將推翻帝國主義之干涉中國。•九月親赴韶關督師北伐,並發表北伐宣言。•十月二十三日馮玉祥等發動北京政變,迫曹錕下野。•十一月十三日應馮玉祥等之邀北上,共商和平統一大計;行前並發表北上宣言,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之主張。•十一月十七日在上海向各方說明召集國民會議主張。•十一月二十一日 由上海取道日本赴天津,二十八日在日本神戶演講「大亞洲主義」。•十二月四日 抵天津,受到盛大的歡迎;因勞累並受風寒,身體感覺不適。•十二月二十八日決定去北京醫院就醫。•十二月三十一日 扶病至北京,發表入京宣言,及對歡迎民眾之書面談話。六十歲(民國14年、1925年)•一月堅持速開國民會議以解決國是;段祺瑞卻主張召開善後會議,先生遂提出「兼納人民團體代表」及「最後決定之權還諸國民會議」兩條件。•一月二十一日病勢加重。•一月二十六日入北京協和醫院接受手術治療。•一月二十七日協和醫院正式宣佈先生的病症為肝癌。•二月一日陳炯明叛軍乘先生北上臥病,西犯廣州,革命政府於本日東征。•二月四日先生以知病不治,故約集同志有所指示。•二月十八日自協和醫院移居鐵獅子胡同行轅。•三月七日東征軍攻克潮州、汕頭。o三月十一日簽字於遺囑。•三月十二日九時三十分逝世。•三月十五日大殮。•三月十九日移靈於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民眾及青年沿途護靈致哀者數逾十萬。•三月二十四日發喪致祭。•四月二日奉厝於北京西山碧雲寺。•四月十六日廣東省政府將香山縣改稱中山縣;永豐艦改名中山艦,以資紀念。•五月十六日中國國民黨一屆三中全會決議接受先生遺囑。民國十八年(1929年)•六月一日安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四月一日國民政府表揚孫中山先生「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萬世,凡我國民,報本追遠,宜表尊崇」,通令全國,尊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作品語文
中文
地點名稱
國父紀念館/南河/桂林/港西/港西/湖口/義和/義和/潮州/興中/中央銀行/三水/三合/大業/太原/日南/成功/成功/西山/西湖/西湖/西湖口/東江/金山/金山/青山/中央公園/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水田
緯度
25.0393/24.7157/24.6754/22.51/25.2059/22.9485/23.8966/24.6872/22.5497/23.7246/25.0341/24.8441/23.698/23.6946/22.4059/24.3816/24.3068/23.101/24.5642/24.5639/24.8381/24.3956/24.5981/24.7678/25.2197/22.4344/22.624981/25.101992/25.1023/24.7432
經度
121.56/121.163/121.67/120.462/121.686/120.467/120.712/121.718/120.538/120.434/121.517/121.153/120.41/120.465/120.588/120.651/120.846/121.379/120.812/120.754/121.343/120.759/121.021/121.223/121.64/120.571/120.299275/121.548663/121.548/121.262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