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中港溪的人文環境:平埔文化

中港溪的人文環境:平埔文化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中港溪的人文環境:平埔文化

中港溪是貫穿苗栗縣北部的溪流,其中漢人入墾該流域時最先接觸的族群是居住在該流域的道卡斯族。道卡斯族依其分佈分為三大社群,崩山群,又稱崩山八社或蓬山八社;後壟群,又稱後壟五社,以及位於新竹地區的竹塹社。其中中港溪流域主要的社群是後壟五社之一的中港社。

中港社起初稱為「馬卡留武(Makaruvu)」社,從康熙末年起漢人進入此區域拓墾,才改稱作中港社。康熙54(1715)年,阮蔡文的《後壟詩》中即有中港社的相關描寫,可以窺見當時道卡斯族的語言、衣著、風俗等;他的另一首<竹塹詩>,則呈現漢人入墾竹塹地區時,原住民間社群勢力強弱之情況,其中一句「中港之番歸後壟」,便有當時後壟社領導著較弱的中港社之意。後來道卡斯族在乾隆年間經歷漢化,其中中港社頭目最先響應漢化政策,中港社的歷史文化也因此消逝的最快。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