轆轤成形法又稱「手拉坏」、「車做」或「車陶」,是傳統陶器最重要的成形技術之一,作法是將一塊黏土先練成土團,放在轆轤的轉盤上,旋轉到一定的速度,以兩手將黏土拉高,製成圓形坏體。臺灣轆轤隨著時代演進,而有不同形式,清代漢人移民將中式轆轤從福建引入,普遍使用於各地窯廠;日治時期,日本人引入日式手動轆轤、日式腳踢轆轤和雙轆轤,苗栗地區由日本人岩本東作引進常滑燒或是關脇釜次郎的會津燒等,使用日式腳踢轆轤為主流,製作小型的花器、摺缽等;同時福州製陶師徒手的土條盤築法引入,製作大型陶甕、水缸等,因此苗栗地區的陶師幾乎兼擅兩種技術,成為苗栗陶的特色之一。
3500至4000年前的殷商時代,就已經會使用轆轤制作陶坏,轆轤最初都是以木料製成,後來改用鐵條骨架並加裝軸承,使用起來較為輕鬆,戰後普遍改為更省力的電動轆轤。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