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的黏土礦蘊藏豐富,其儲量估計約300萬噸以上,屬於古河流域南莊向天湖沉積黏土及中世紀含煤層之黏土礦,土層接近地表,露天即可開採。從日治時期岩本東作於公館大坑山的四份發現良好的黏土,開啟苗栗陶業的發展,昭和11(1936)年宮城三郎於〈苗栗陶業と其の將來〉文中便提出苗栗陶土耐熱度達1350°C,同一時期臺灣其他地區的陶土耐熱度僅達1180°C,又因使用瓦斯為燃料,燒製所謂的有色不透明石陶器「炻器」,於當時臺灣諸窯無法與之匹敵,與日本各地的良質原料,絲毫不遜色。
臺灣黏土礦之研究起源自日治時期,當時有國府健次、松井七郎、市村毅及任春華等展開調查,光復後則有茅士中、陳培源等人之調查研究。而苗栗的黏土礦床以中世紀含煤地層(南莊層上部煤系),緻密塊狀呈灰白色,主要分布於三義、公館大坑、頭屋番子寮、南庄北灣及田美等地區,此類型開採較盛,主要用以製造缸器、耐酸器材、低級之耐火磚等;另一類型中世紀含煤層之黏土礦,呈灰白色部分微帶紫色,此類型通常須經砂岩粉碎後再洗出,亦多和石英砂礦床共生,主要分布於獅潭大南埔、紙湖等地區,為苗栗窯業之主要原料。苗栗因就地取材容易,使得苗栗陶業蓬勃發展,而有「陶瓷之鄉」的美譽。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