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釉,為最原始之釉藥,同時也是苗栗陶的一大特色。灰釉的使用可上溯至西元前1500年左右的中國商代,因為窯中燒焦的木材灰燼落在盆上,而意外發現的製作工藝。西元前1000年左右中國人意識到草木灰燼覆蓋會引起釉料的光澤效果,所以開始在作品入窯前加入人工灰釉作為釉料。草木灰中含有豐富的鈉、鉀、鈣、鎂、磷、鋁、矽等鹼金屬和鹼土金屬類物質,灰料經過水洗,除去鹼質與雜質之後,即可以作為「人工灰釉」的原料。
目前諸多傳統東亞陶器仍然使用灰釉,而且東西方的藝術陶瓷也出現了大量灰釉陶瓷的復興工藝。臺灣常見之灰料包括松木灰、相思樹灰、雜木灰、香茅灰、稻殼灰與稻草灰等;另外一種方式則是柴燒,讓柴火直接於坏體上留下火痕,而木柴燃燒後的灰燼自然落在坏體上,經高溫與坏體表面共熔後所產生的釉藥面,形成「自然灰釉」。如今苗栗為國內柴燒創作的重鎮,木柴落灰經高溫溶融,自然的沾染在陶土裡,形成不同的紋理色彩,燒成後的釉色韻味幽雅,越看越耐看,正是自然落灰的柴燒作品迷人之處。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