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拍攝於2016年,這是板橋社區大學帶學員進行田野調查時的照片記錄。圖中是從板橋浮洲拍往板橋的聯外橋梁南興橋實景。浮洲是由大漢溪和湳仔溪(或稱溝)沖積而成的浮覆地,清朝時期的板橋城中心(舊稱坊橋)就在過了溪的那一端,但僅靠渡船與大漢溪各城鎮進行生活用品的交易聯結。1958年後國民政府來台將大量軍眷設於浮洲,南興橋成為重要的聯外道路,大型眷村婦聯一村、二村、力行新村的興建都靠著橋梁聯結運輸資源,1970年後的城鄉移民的湧入落腳,帶來各地宮祠文化與各類家庭工廠,加上原有因眷村而建的福利設施(日常生活品補給)的交易場所,許多經濟實惠便宜的隱藏小店也讓浮洲人的生活不太需要越過橋的另一邊。城中島的生活圈在城市擴張過程因為都市更新,另一波因合宜住宅政策移入的年輕人迫切需要聯外的各種需要,橋梁變得重要,橋梁跨建在湳仔溪與大漢溪,舊有生活圈開始有著劇烈變動的趨勢。如何通過各種地景紋理串連起縱向的歷史人文風景,也成為板橋社大在地記錄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