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二張照片為蘇莉莉老師分別於民國73年(1984)12月9日和民國78年(1989)3月27日在清水祖師廟所拍攝。
位於淡水五虎崗第三崗崗頭的淡水清水巖又名「淡水清水祖師廟」,主祀閩南安溪高僧清水祖師,不僅名列大臺北地區三大清水祖師廟之一,亦和鄞山寺、福佑宮與淡水龍山寺合稱為「淡水四大廟」。昭和7年(1932),許丙、李文珪等淡水在地士紳募資籌建清水巖供奉祖師,遂拆除附近碼頭工人的富美蕭府王爺廟和音樂團體的西秦王爺廟,將神尊合祀於新廟。昭和12年(1937),淡水清水巖落成竣工,成為地方宗教文化和信仰中心。祖師廟的前殿為「假五門」格局,由著名的大木匠師廖石成建造,中間三川殿面開五間,華麗精緻,而五門殿宛如小廟坐落兩側,中凹入開小門,採卷書階形臺階,有別三川殿中門。廟中裝飾題字多出於名家手筆,十分具有可看性,例如黃龜理的木雕、張木成的石雕、書法家曹秋圃等人的題字,以及陳天乞交趾陶等等。
清水祖師為北宋福建泉州安溪的高僧,法號普足,屬於佛教禪宗,民間俗稱「祖師公」或「祖師爺」,由於在安溪清水巖修道,安溪人視其為地方最重要的守護神祇,亦尊稱為清水祖師。淡水清水巖祖師廟供奉的祖師爺,相傳每逢天災人禍,便會落鼻示警,為世人避災化險,因此亦被稱作「落鼻祖師」或「落鼻祖」,不僅曾落鼻顯靈,幫助庄民躲過震災,中法戰爭時更神助清軍和居民擊退法軍,光緒皇帝因而賜匾「功資拯濟」。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