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張照片為蘇莉莉老師在民國73年(1984)12月25日紅毛城首次對外開放參觀時拍攝。
1629年西班牙人進入淡水,在淡水河口的北岸山丘上建築「聖多明哥城」,作為在北臺灣貿易、傳教的據點,為外國人在淡水興建的第一座城堡。荷蘭人於1642年擊退西班牙人,隨後在聖多明哥城的原址上,採用石材和石灰重建造一座灰白色的新城堡,命名為「安東尼堡」。當時居民稱呼紅髮的荷蘭人為紅毛番,紅毛番興築的城堡,就被稱作「紅毛城」。紅毛城主樓格局為正方形,建築牆體為內磚外石,樓高兩層,採用雙穹窿井字交錯的結構工法,以分散外牆承重,且牆面長達近兩公尺,極為牢固,不怕外敵侵襲。
同治7年(1868)英國和清廷簽訂永久租約,紅毛城改作英國領事館,並上漆為伊莉莎白女王鍾愛的紅色,亦在其旁增建了殖民地式紅磚洋樓建築「英國領事官邸」。民國61年(1972)英國大使撤離臺灣,委請大英國協會員國澳洲代管,中澳斷交後又交付美國代管,民國69年(1980)6月30日正式收歸國有。民國71年(1982)《文化資產保存法》立法通過後,紅毛城成為首批國家一級古蹟之一,民國73年(1984)內政部主持整修後首次對外開放,吸引上萬人潮入園參觀。民國92年(2003),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邀集國內外學者專家,召開評選會議,公佈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12處,「淡水紅毛城及其週遭歷史建築群」獲選為人文遺產潛力點之一。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