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兩張照片為蘇莉莉老師在民國73年(1984)2月5日於淡水小白宮拍攝。
咸豐10年(1860)北京條約簽訂後,臺灣的安平和淡水開放為通商口岸,同治元年(1862)6月22日滬尾海關設立。早期滬尾海關的西洋官員僅副稅務司與數名職員,後來人數增加且執意與漢人分居,故向地主吳春書、吳惶葉兄弟購買位於埔頂的土地,建築「淡水關稅務司官邸」三棟,有「頂埔三塊厝」之稱。其中二棟於清法戰爭和二戰時被摧毀,而後淡水河淤積嚴重,滬尾海關逐漸沒落,僅存的官邸被改作賓館,光緒26年(1900)成為「五十會俱樂部」的社交場所。光復後雖為稅務司署長官邸,但又因為距離遙遠而漸無人居住、日益荒廢,原訂於民國85年(1996)拆除改建,經由專家學者及地方人士的搶救維護,隔年指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並於民國89年(2000)修法後升格為市定古蹟。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因其白色外觀而有「小白宮」美名,屬於典型的殖民地式建築,其特徵為抬高地基、建物四周有類似迴廊的涼臺、落地門窗、煙囪等。其中,涼臺深達八呎,佔整棟建築近半面積,主要的房間皆可直通涼臺。寬敞的涼臺除了具有遮陽避雨的功能,更可擺放傢俱,延伸為彈性多變的生活空間。此外,小白宮面朝淡水河,建築環繞半圓拱圈迴廊,構成對稱規律、協調柔和的視覺美感,通風透氣外,也增加了光照面積與視野。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