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鏗惠的碩士論文《台北衛星城市變遷之研究─以戰後永和為例》中,詳盡描述永和的都市擴張脈絡及都市計畫、空間問題,由其論文我們可了解,永和人與水爭地,將住宅蓋在瓦磘溝上或沿岸的現象脈絡,也造成智光里1970-2000近30年的水患問題,以及都市計劃無法在永和確切實行的原因。
位於新店溪旁的永和,在日治時期被劃定為台北市的洩洪區域(當時行政區屬中和),洪水氾濫時是被淹沒的地區,並不鼓勵人口居住,所以永和空間中並無實質的都市建設與計畫,當時是農田阡陌,以散村為主的聚落型態。永和的都市人口成長主要受到1950年代防空疏散政策的外省移民,以及1960年的工業化下城鄉移民的形成之影響,在台海局勢的緊張氣氛下,為了維繫軍事與安全,防空疏散計畫卻成為主導都市建設的方向,台北市聯外道路的開闢,將台北周圍的衛星市鎮連接起來,中永和則成為外省移民安置的主要地區。1960年代經濟的蓬勃加速都市化成長,吸引外地鄉鎮的城鄉族群北上就業,加速都市的擴張,大量的外移人口進入,超過都市計畫所預期的人口,造成都市環境形成許多問題與癥結。
地區人口的增加,伴隨著住宅需求量的成長,在都市住宅供給不足及政府消極的住宅政策之下,民間建設業紛紛投入龐大且快速經濟利益的房地市場,都市計畫的實施趕不上都市擴張的速度。永和都市計畫的實施,是該地區人口成長過快,建築雜亂與環境衛生出現嚴重問題之後才公佈的,在尚未發佈為都市計畫區域時建築興建無須建照,因而形成如今永和舊市區凌亂的空間地景。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