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1999年3月8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主辦單位在中正紀念堂戶外現場轉播,吸引了上千民眾到場聆聽。
在公共電視等單位支援下,晚間音樂會開放戶外轉播,但晚間6時左右就有民眾陸續前往中正紀念堂國家音樂廳廣場前聚集。6時30分音樂廳兩邊的銀幕上開始播放馬友友「巴哈靈感」影片簡介,並有音樂家彭廣林、黃瑞芬在現場進行樂曲解說。
音樂會7時45分正式登場,馬友友以「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組曲揭開序幕,這首組曲馬友友使用剛修復的1733年「蒙他那那」名琴,樂聲悠揚清亮。曲調以G大調為中心,由簡單的樂句逐漸增加更多表現性,且以多變的和聲結構,使音樂更具張力。
第2首組曲馬友友則使用向奇美博物館臨時商借的史特拉底瓦里名琴,聲音較為低沈,馬友友全場交替使用兩把名琴。
馬友友以豐富的旋律性展現巴哈的樂章,第一號組曲由6個樂章組成,包括前奏曲、「阿勒曼舞曲」、「庫朗舞曲」、「薩拉邦舞曲」、「小步舞曲」及「吉格舞曲」等,全曲中大小調交替出現,以巴哈巧妙的手法,提供觀眾在聽覺上全新音色體驗。
謝幕時馬友友在觀眾熱情要求下數度演出安可曲,並跑到場外向在廣場上數萬樂迷致意。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