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傳統大葉種條形紅茶~室內萎凋操作方式

跟傳統大葉種條形紅茶~室內萎凋操作方式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傳統大葉種條形紅茶~室內萎凋操作方式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傳統大葉種條形紅茶~室內萎凋操作方式

圖為製造紅茶之茶菁以傳統活動式萎凋棚架,進行室內萎凋之情形。目前此種室內萎凋方法,因為費時與費空間,且易受天氣之影響,已相當少用。本照片拍攝於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之錫蘭式紅茶製茶工廠,所使用之茶菁採自大葉種茶樹。

大葉種茶菁室內萎凋之目的,是讓茶菁細胞水分散失,減少細胞張力,使葉片軟化有韌性,為揉捻創造有利條件。過程中細胞失水導致細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使液胞內的多酚類物質移出至細胞質,誘發細胞產生多酚氧化酶,準備進行酵素性發酵作用。其結果使茶葉菁味轉化成為花草香、葉片柔軟,可塑性提高(物理性),重量變輕,葉片顏色變深綠色。

以肉眼判斷大葉種茶菁萎凋適度的口訣如下:

物理性:葉梗生皺折不斷→(視覺)、葉片柔軟似絨布→(觸覺) 

化學性:葉緣葉柄變色否→(視覺)、嗅之清香又撲鼻→(嗅覺)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傳統大葉種條形紅茶~室內萎凋操作方式 / 撰寫者:蔡政信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328964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撰寫者
蔡政信
時間起
2020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