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北投的藺草產業

跟北投的藺草產業有關的相片,共5張
跟北投的藺草產業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北投的藺草產業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北投的藺草產業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北投的藺草產業有關的相片,第4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早期的舊北投、關渡、哩岸一帶,海潮上升會淹沒的河海濱處,會生長藺草;另外,新北投雙全街、中和街、中央南路二段、大業路以西一帶,受硫磺水的影響,田地成為不適合種植稻米的「磺田」,也適合種植藺草。

北投的藺草主要為三角藺,俗稱「鹹草」,可用於製作綁繩、草蓆、草帽等,早期拓墾居民,即會在北投河海濱處,採集野生藺草出售,補充收入來源。日治時代,臺北州內之藺蓆及草織品生產集中於北投地區,北投農民在「磺田」大規模種植藺草,生產的藺草品質甚佳,頗受到製藺蓆及草織品業者的歡迎,藺草遂成為北投著名特用經濟作物。北投的藺草經濟價值很高,日據時期設有「北投藺蓆合資組合」,百斤的藺草價格約有120-130元,好過約100元的1百斤的稻子;而且此地一分田,稻只收 6、7百斤左右,藺草卻可收到1、2千斤。台灣光復後,1950年代初期,藺草為臺灣重要出口品,北投藺草乾燥後,會送到員林加工,員林是當時臺灣的藺草加工及銷售中心。1956年後,因為中部的大甲取代北投藺草,加上工業時代改用尼龍繩或塑膠製品綑綁蔬菜魚肉,北投的藺草園便逐漸消失了。

藺草產業自1980年代以來可謂已完全沒落,政府為了不讓藺草編織文化從此消失,乃開始推動藺草編織傳承工作;例如:苑裡鎮公所及農會自1982年起,在苗栗縣政府的輔導之下,每年固定舉辦「藺草編織訓練班」;苗栗縣苑裡鎮的山腳社區發展協會自2006年起每年舉辦「愛藺工藝獎」;台北市北投區公所於2014年起為新移民開設「藺草編織班」課程等。

北投的藺草產業曾有一段輝煌的歷史,北投區公所、北投社區大學、或其他社團可思考開設藺草編織訓練課程,以及推動與藺草有關的活動,以延續北投藺草傳統、創新設計藺草產品,發展藺草文化創意產業。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北投的藺草產業 / 撰寫者:陳令慧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328778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地點-縣市區
臺北市
撰寫者
陳令慧
時間迄
民國/戰後時期
活動主辦單位
苗栗縣政府苑裡鎮公所、苗栗縣政府苑裡農會
參考資料
北投區志,台北市政府北投區公所編印,2011年9月。 https://www-ws.gov.taipei/001/Upload/public/attachment/373111411462.pdf 張淑華,北投藺草,北投鄉土教材。 http://www.spps.tp.edu.tw/tsdc/webtitle/%E9%84%89%E5%9C%9F%E6%95%99%E6%9D%90web/%E5%BC%B5%E6%B7%91%E8%8F%AF-%E5%8C%97%E6%8A%95%E8%97%BA%E8%8D%89/%E5%BC%B5%E6%B7%91%E8%8F%AF-%E5%8C%97%E6%8A%95%E8%97%BA%E8%8D%89.htm 北投鹹草 https://cht.tw/x/hamig
時間起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時間分期
1956年後北投的藺草園逐漸消失/1982年起苗栗縣政府輔導之苑裡鎮公所及農會每年固定舉辦藺草編織訓練班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