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舊北投、關渡、哩岸一帶,海潮上升會淹沒的河海濱處,會生長藺草;另外,新北投雙全街、中和街、中央南路二段、大業路以西一帶,受硫磺水的影響,田地成為不適合種植稻米的「磺田」,也適合種植藺草。
北投的藺草主要為三角藺,俗稱「鹹草」,可用於製作綁繩、草蓆、草帽等,早期拓墾居民,即會在北投河海濱處,採集野生藺草出售,補充收入來源。日治時代,臺北州內之藺蓆及草織品生產集中於北投地區,北投農民在「磺田」大規模種植藺草,生產的藺草品質甚佳,頗受到製藺蓆及草織品業者的歡迎,藺草遂成為北投著名特用經濟作物。北投的藺草經濟價值很高,日據時期設有「北投藺蓆合資組合」,百斤的藺草價格約有120-130元,好過約100元的1百斤的稻子;而且此地一分田,稻只收 6、7百斤左右,藺草卻可收到1、2千斤。台灣光復後,1950年代初期,藺草為臺灣重要出口品,北投藺草乾燥後,會送到員林加工,員林是當時臺灣的藺草加工及銷售中心。1956年後,因為中部的大甲藺取代北投藺草,加上工業時代改用尼龍繩或塑膠製品綑綁蔬菜魚肉,北投的藺草園便逐漸消失了。
藺草產業自1980年代以來可謂已完全沒落,政府為了不讓藺草編織文化從此消失,乃開始推動藺草編織傳承工作;例如:苑裡鎮公所及農會自1982年起,在苗栗縣政府的輔導之下,每年固定舉辦「藺草編織訓練班」;苗栗縣苑裡鎮的山腳社區發展協會自2006年起每年舉辦「愛藺工藝獎」;台北市北投區公所於2014年起為新移民開設「藺草編織班」課程等。
北投的藺草產業曾有一段輝煌的歷史,北投區公所、北投社區大學、或其他社團可思考開設藺草編織訓練課程,以及推動與藺草有關的活動,以延續北投藺草傳統、創新設計藺草產品,發展藺草文化創意產業。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