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宴會客人與那卡西合照

跟宴會客人與那卡西合照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宴會客人與那卡西合照有關的相片,第1張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宴會客人與那卡西合照

檔名編號:1070022

此張照片為宴會中客人與那卡西一起合照。可見背後的那卡西編制較大,包括低音提琴、手風琴、小喇叭、薩克斯風、爵士鼓等樂器。

「廢娼前的那卡西之所以迷人,是因為伴奏過程中客人一點點失序、一點點放縱,盡情地由人性音符得到短暫的自由,而這樣的那卡西幾乎在北投絕跡。」-那卡西資深樂師、資深音樂人鍾成達

那卡西的緣起據說是1956年民國四十五年,士林的李釣鯨(原本是醫生?)在美華閣飯店彈唱自娛,開啟北投那卡西伴唱風氣。那卡西為日文「流し」的音譯,有流動之意,指的是樂手應要求在飯店之間穿梭走唱,賺取鐘點費及小費。按人數編制有自彈自唱、兩人到三人以上的樂隊編制,以及為客人伴奏等等的演出方式。除了要會唱流行國語歌曲外,也應客人要求點唱日文、台語歌曲,資深那卡西甚至能熟記上百首至千首歌曲。

1979廢娼前,那卡西分為駐在番(飯店本來番組)、山腳兮(電話間仔)、與摩托車限時專送一樣的聯絡站。當年山腳兮「2636」是最多那卡西樂師及歌手,共有30多人(一組三人,因此有十多組)。那卡西最初是沒有算「節」的,以客人要求,有時唱伴奏三首、有時幾十首,收費不統一。後來改成一小時算一「節」,一節1000元,飯店抽200元,那卡西老闆抽200,樂師歌手每人分200。後期為了方便飯店作帳,改成和坐檯小姐一樣,一節40分鐘。

那卡西通常分早番(中午12點,有些客人還會早上10點就來,到下午5,6點),暗番是下午六點到凌晨2點。

那卡西沒落的原因是卡拉OK機台的盛行,北投那卡西有許多精湛樂師,但比不過卡拉OK的價廉。1979年後,樂師歌手紛紛離開北投,有人去延平北路、酒店、茶室繼續從事那卡西,有人去做晚會或西索咪。北投最後一家有那卡西的松林飯店於2008年結束。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宴會客人與那卡西合照 / 撰寫者:高珮芸 / 描述文字授權:CC0 / 建檔單位:投圓文化有限公司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328366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投圓文化有限公司
取得對象
楊燁
取得方式
楊燁收藏
撰寫者
高珮芸
創作者
未知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1970

創作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照片
材質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