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南京東路和敦化北路一帶的金融發展

南京東路和敦化北路一帶的金融發展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南京東路和敦化北路一帶的金融發展

其實南京東路和敦化北路是臺北市九條運用美援所建造的大馬路之二。在民國四、五十 年代,美國每年援助我國二億美元,作為基礎建設之用。在臺北市,運用美援而建成的道路有 九條。有的是舊路拓寬,有的全新建築。都是四十公尺為計畫寬度。這九條大馬路分別是羅斯福路、南京東路、敦化北路、仁愛路三段及四段、新生北路、重慶北路、松江路、民權東西路 (延平北路以東)。現在都是臺北市的交通大動脈。其中的民權東路、南京東路和敦化北路都在 松山區。 南京東路原為瑠公圳的圳道與水田,民國四十年(1951)闢為防空疏散道路。自民國四十 五年(1956)起,臺北市政府接受美國援助工程費自籌土地徵收、拆遷房屋及青苗等補償費, 同時成立美援道路工程處,隔年(1957年),該路以南京市命名為「南京東路」,利用中美基金 貸款新鋪柏油路面並拓延至五段,而成為當時的九條美援道路之一。美援道路的完成,使得以 大稻埕為首的資本和人口才開始湧進這塊地區,形成了日後南京東路商圈的主流。 從1960年代到現在,南京東路兩旁的金融機構、保險公司、商業辦公大樓、飯店及百貨 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南京商圈因而建立優越的商業地位,並躍升臺北市財經中心區。而現 在的南京東路二段、三段、四段一帶,更由於各類金融機構密集,而有「臺北華爾街」之稱。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南京東路和敦化北路一帶的金融發展 / 撰寫者:資料詮釋作者:臺北市松山區公所暨松山社區大學《松山區志》編撰團隊(主編撰:松山社區大學校長蔡素貞博士)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328105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別名
臺北華爾街
撰寫者
資料詮釋作者:臺北市松山區公所暨松山社區大學《松山區志》編撰團隊(主編撰:松山社區大學校長蔡素貞博士)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