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錫口十三街庄

錫口十三街庄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錫口街的發展是以慈祐宮為中心,逐漸向南方擴展,建立店鋪。最初以「福祿壽全」來 分劃為四個里:「有福里」、「豐祿里」、「上壽里」、「貴全里」 。錫口街的盛況到了光緒十 七年(1891) 鐵路開通之後,發生改變。 錫口的河運在同治年間(1862-1874)的繁華盛況,勝過當時剛剛興起的大稻埕。可是, 後來由於連年的水患,河道日漸淤塞,河運受到影響,往日繁華不再。自從光緒十年(1884) 火車通行之後,錫口的水路運輸更形衰退。但是也有逆向而行的發展。大稻埕的商賈鉅富、雅 士久聞錫口的美女與醇酒,藉由火車之便,相偕來遊者日益增多,昔日的盛況又見生機蓬勃。 

大概最遲在清光緒年間,所謂的「錫口十三街庄」就已經形成。以錫口街的慈祐宮為中 心,最早出現的當然是在乾隆年間已經存在的錫口街、興雅庄、上下塔悠社、洲尾庄、中崙 庄、舊里族社、五分埔庄。後來才加入中坡庄、後山埤庄、三張犁庄、頂東勢庄、車罾庄。有 些記載還會加上錫口街旁邊的西新庄8(今南港西新里)確實的年代已不可考。這個範圍就是 日人岡田謙於1938年所說的「祭祀圈」。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錫口十三街庄 / 撰寫者:資料詮釋作者:臺北市松山區公所暨松山社區大學《松山區志》編撰團隊(主編撰:松山社區大學校長蔡素貞博士)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328103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撰寫者
資料詮釋作者:臺北市松山區公所暨松山社區大學《松山區志》編撰團隊(主編撰:松山社區大學校長蔡素貞博士)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