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山頂無溪流、水圳,也無法鑿井,先民在紅土挖掘水堀,儲存雨水供水度過旱季。大肚山頂傳統以水堀儲存雨水作為生活用水,並以堀底的紅土泥作為居住土角厝的建材來源,形成了獨特的紅土水堀在地文化。維護水堀除了可以成為在地備用水源,並且可以成為劇烈氣候下的滯洪池,也能透過水堀形成小型濕地,促進在地生態多樣性。
照片為本校師生在大肚山牛頂頭水堀清淤,早期當地居民會定期合作清理水堀淤積泥土,製成傳統建材「紅土角」,蓋「土角厝」。當天邀請地方耆老吳三慶,教導志工清理大肚山的牛頂頭水堀,先將淤積的紅土以水攪拌、加入乾稻草桿增加紅土的黏性及硬度。將拌勻後的紅土放入預先製好的土模中,抹平後風乾即是「紅土角」。社區耆老吳三慶先生熱心的指導學員製作土角磚,他開心的表示:在地文化得以傳承再辛苦也願意。製成的「紅土角」排列成「大肚山」字樣,將移至台中都會公園製作成公園地標並砌成牆垣,取名為「紅土花垣」,作為復育原生薔薇的攀爬新處所。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