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基隆 仙洞

基隆 仙洞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ND

「仙洞」是基隆港西北邊的山巖在海水長時間的侵蝕下,所形成的洞穴,大約有80公尺深。傳說有古人在此將道術修鍊完成,故稱作仙洞。此地山巖名為仙洞巖,清朝時期在此地建造佛寺,供奉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等等,1906年佛祖被遷移別處,改為供俸弁財天神,待日治結束,原本遷移的神佛才重新遷回寺廟祭祀。


洞穴分為主洞、左洞、右洞,分別為三個步道,總面積大約是500坪。仙洞乘載臺灣宗教文化,同時為重要宗教信仰之地,吸引許多佛教信徒前來朝覲,人們也來遊覽海蝕奇觀,人潮紛至沓來,此地自然成為唸歌賣藥走江湖之人的駐足地域,從陳美珠女士與楊秀卿女士的口述資料中,得知地域興盛所衍生的人口聚集,是唸歌賣藥走唱的重要駐點選擇,此地廟埕前的信徒與遊覽民眾成了賣藥說唱的客人,民眾聚集觀賞,加多藥品賣出的機會。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基隆 仙洞 / 撰寫者:賴承濂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微笑唸歌團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Route&id=326217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微笑唸歌團
撰寫者
賴承濂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