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水底寮聚落

水底寮聚落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水底寮聚落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末永曆12年(1658),當時住在大武力放索社的馬卡道族,進入此地打獵及開墾,此地原本為森林中的積水窪地,因此被稱為水底寮。至清康熙50年(1711),枋寮墾首黃茂純率眾至水底寮拓墾,因近山區,「換番交易」興盛,逐漸形成街市。

影像呈現水底寮聚落的空拍,左側雙線道公路為臺一線公路,中間通往水底寮聚落的主要幹道為中華路,是清代由枋寮通往水底寮的交通要道。圍繞著水底寮聚落右側為福東路。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水底寮聚落 / 撰寫者:陳威潭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325264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2.387082
所在地-經度
120.595296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楊南郡,《浸水營古道-人文史蹟調查報告》(臺北:林務局,2003年);鄭安睎,《台灣原住民族傳統聚落(含古道)委託研究報告建置計畫案-浸水營古道與聚落研究報告書》(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09年)
撰寫者
陳威潭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