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水營一詞,最早出自於鳳山縣廩生盧德嘉的《鳳山縣采訪冊》,該書原為官方修地方志而編纂,完成於清光緒20年(1894),據楊南郡研究,此地終年雲霧深鎖,年雨量高達5200m,又因地勢平緩易積水,為浸水營名稱的由來,浸水營海拔約1280公尺,清代曾設大樹林營,光緒20年改稱浸水營,日治時期明治34年(1901)新設浸水營駐在所,曾多次受排灣族攻擊,燒毀屋舍,也數次毀於風災。大正3年(1914)浸水營事件,駐在所焚毀,大正7年(1918)重建、大正13年(1924)改建為今日規模,於昭和11年(1936)撤廢。撤廢前浸水營為東西向往來官員商旅的重要中途據點。自浸水營駐在所東南側取水小徑,可通往浸水營駐在所的水源地,影像為浸水營駐在所水源地現況,有一堵人為疊石,日治時期可能設有蓄水池可儲水,調查人員於此處的山壁取水。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