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時代,每家都會養雞,從16歲開始就跟父親一起作雞毛撢子的陳忠露說:「初一十五是拜神的時陣,就會刣雞(殺雞)。」殺雞留下的雞毛又長又美,尤其是公雞的尾毛黑黑亮亮得,廟邊的乞丐就撿這些毛綁上竹子玩。陳忠露的父親看見了,覺得拿來除塵也不錯,於是就跟著乞丐學綁雞毛,雞毛撢子就此誕生。雞毛撢子是台灣傳統農村文化的一部份,而傳承這手工技藝的匠人卻逐漸凋零,彰化豐澤村曾經是全台灣第一的雞毛撢子生產地,如今遵照傳統工法製作雞毛撢子的店家寥無幾,願意親手一片片親手黏纏羽毛的僅剩下陳忠露夫婦,是台灣最後的職人。
基本資訊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記憶庫專案 2.0 推動中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