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瓦磘溝的鳥-白鶺鴒

瓦磘溝的鳥-白鶺鴒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瓦磘溝的鳥-白鶺鴒

白鶺鴒體長約17公分,在台灣有三個亞種,「白面白鶺鴒」、「黑背眼紋白鶺鴒」,以及「灰背眼紋白鶺鴒」,而在瓦磘溝範圍內可見到的是「白面白鶺鴒」。

白面白鶺鴒的頭頂至背部、前胸為黑色,眼睛及腳部為黑色,身體其餘處均為白色,非繁殖羽時,頭頂至背部為灰色。


白鶺鴒在台灣2500公尺以下的山區、溪流、池塘、街道及公園,都有機會發現它的蹤跡,黑白相間的體色,看起來相當精巧,與其他豐富多樣、複雜羽色的鳥類不同,飛行時呈現大波浪狀的靈巧弧度,邊飛邊響著「唧唧唧」、「唧唧」,是它與「灰鶺鴒」叫聲的不同之處。主食為昆蟲,早期農村常見它在牛糞旁啄食小昆蟲,又被稱為「牛屎鳥仔」(台語對鶺鴒類的統稱)。

瓦磘溝的白鶺鴒屬於「白面白鶺鴒」,數量稀少但經常成雙出現,較常發現它出沒於水源橋上游處,以及名利橋至瓦磘抽水站之間,它們會沿著水泥邊坡注視著水下,快速地來回走動,突然間飛起,對著水面輕啄一下,雖無法近距離看出它的啄食對象,但以它細小的鳥喙,有可能是正在捕食漂浮的小蟲。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瓦磘溝的鳥-白鶺鴒 / 撰寫者:永和社區大學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322141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撰寫者
永和社區大學
創作者
林志宏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0/01/11
媒體類型
照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