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治到民國初年的頂塔悠社

日治到民國初年的頂塔悠社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日治到民國初年的頂塔悠社

1895年後,日治年間執行台灣人口全面統計,續稱平埔族社人為熟蕃,字詞用在戶口謄本以熟字分族別,且加速族社群隱化消失,塔塔悠社民在1920年 (民國9年)登記剩9人,在1930年 (民國21年)已歸零數。


頂塔悠位於松山東北角河岸地,位置雖偏僻,但清代及日治前期是大稻程通往內湖港墘的必經之路。1932年 (民國21年)日軍徵收塔塔悠南面土地建松山機場,將週邊列為管制區,造成頂塔悠番社和外界隔絕不便,出入靠基隆河渡船到內湖頂頭店仔,後來建有內湖吊橋可供通行,但處於堤防外最為落後。


頂塔悠潘厝耆老–潘天賜今年80多歲世居蕃社,憶起出生成長的家潘家大厝,稱奇的說:可能是集會所 (推測也有可能是頭目厝或社倉所 ),長厝形用土埆架起厝頂蓋草,非常高挑大間,隔成三間,中間公廳採光好大又方正,可擺設四張大桌。掌理家的查某祖曾祖母潘閩束,臉上有刺青,常年用黑布巾包紮在頭上,被稱叫蕃婆,活到七十多歲日治時期逝世。


潘天賜小學讀內湖公學校,每天搭渡船往返,且少有到松山錫口街走動。畢業後幫忙家園務農種茶,常跟著父親潘杜走松山機場小徑到台北城中央市場批賣菜,或到汐止街賣高麗菜,後來娶撐渡船養女謝儉為妻,也做過花磚瓦窯場工作。記得世界大戰光復後,番社遭到幾次淹大水,所住的潘家大厝土埆牆被水浸泡下鬆垮的倒下,造成部份族社親傷心離開,故加上搬來住的外姓戶,總共才十多塊厝。


後來到民國83年(1994年),配合基隆河截灣取直改道整建動工,下搭悠變成基隆河北岸中山區大直美堤,一株數百年搭悠社族樹,且被無知斷根移動到南岸金泰段來,不到兩年葉落乾枯死亡。頂搭悠蕃社田園厝地也一律被徵收拆毀,最後的族社親也搬遷四散,潘天賜一家被安置到對岸內湖區舊宗里,公家所建的國宅中,整天照顧中風的太太。被問到多久沒回老家舊地看看,勾引起他的懷念。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日治到民國初年的頂塔悠社 / 撰寫者:吳智慶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321971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撰寫者
吳智慶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