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筍,是鯉魚潭巴宰族人的傳統美食之一,也是早期家常料理中常會添加的醃製品,直接生食、配白飯吃或是和其他食材搭配炒食皆可。眾多食材中,族人尤其喜愛以酸筍搭配新鮮的鰕虎,煮成如鰕虎酸筍湯或是酸筍小魚湯等湯品。對於酸筍的喜愛,也衍伸出「抓魚會多吃飯(Liau bi)」這句俗諺,顯示出酸筍非常開胃,只要搭配酸筍,連吃三碗飯都沒問題。
酸筍的製作過程是摘取自己種的麻竹筍,用刨刀刨成絲,和鹽巴揉勻並放在大甕缸中,而後撿莿竹的外殼覆蓋防塵,上面再壓放石頭避免筍子浮起來,最後再注入生水至蓋過食材的高度浸泡。酸筍在浸泡約十幾天後會開始變酸,但若是鹽巴放太多就不會酸,放太少則會過酸,因此鹽巴的份量是酸筍美味與否的關鍵秘訣。根據族人林秋海和潘明和母子倆口述,若是9月採收製作酸筍,約可存放到隔年1、2月。期間若有臭酸味,可待煮熟的蕃薯籤和鹽置涼後,一同放入醃製甕中,可再延長酸筍的保存期限。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