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辨識石柏犬

辨識石柏犬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1991年報導時亦稱「平鎮萬善祠」;也有喚稱作「中壢忠義祠」。1950年,由游天增、劉增祥發起增建拜亭時,才將中壢神社拆毀後閒置的石獅子遷移至此處。1976年,大墓公附近已發展成街衢,墓因年久失修,適逢龍岡路拓寬,又橫在路中,經劉坡榮鳩資興建,將義塚由墓形改成祠宇,於1976230日舉行落成慶典,並更名為「忠義祠」,即今日所見的外觀。


正確辨視狛犬的主要特點有下列7點:1.狛犬為日本神社的遺物,目前尚遺留在台灣的狛犬大多充當為公園、廟宇、學校、工廠的北方形石獅子使用;2.狛犬的尾巴碩大如山形或稱筍形和柏樹形;3.狛犬的身上大多刻有神紋;4.一對狛犬中有一狛犬作開口狀,另外一狛犬則閉口作露齒狀;5.神社的狛犬正確擺法是橫擺(台灣廟宇的石獅大都是採取直擺姿勢),開口狛犬在龍邊(左邊),閉口狛犬在虎邊(右邊)6.狛犬正確的擺法,兩隻狛犬的頭部姿勢是對望,略向前方賓客來處望去;7.日本神社的狛犬性別並無公母之分。昭和十四年(1939年)舉行中壢神社鎮座式。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撰寫者
余金龍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