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鹿谷地區靠山吃山,清水、瑞田兩村內山區盛產桂竹及麻竹,必須以水路(清水溝溪銜接濁水溪)將砍伐的竹子運送到雲林台西、沿海一帶販售竹子,包商會先到村民位在山上種的竹林點枝購買,再雇請村人砍下竹子後,將竹子綑紮在一起,請筏夫放進濁水溪中一路放流到台西,到了台西再撈起來賣,竹子的包商則經由陸路坐車到台西去與筏夫會合。由於危險性高及陸路交通的逐漸發達,「放大竹」的行業到了戰後慢慢消失,由貨卡車運輸取代。
海口人買竹子主要是養蚵、插蚵架使用的;麻竹則拿來做竹筏用,做竹筏必須要用火烤將竹子彎曲或彎直,然後埋在海砂內防腐幾天後再上漆,這樣才能保證竹筏堅固耐用。如今竹筏幾乎完全被塑膠取代,過去外地來到鹿谷清水溝地區買竹子的盛況不再。
麻竹又稱大葉麻竹、黑麻竹、大綠竹、巨麻竹、甜竹,多生長於低海拔山坡地,是地下莖合軸叢生型,壽命可達60年。麻竹高約10 ~ 25公尺、直徑約12 ~ 20公分寬、節間長約 20 ~ 70公分,桿直肉厚,為台灣最大的竹類。稈粗高,節間圓筒形,無溝槽,分枝多,基部枝節通常具氣根。表皮綠色、節低隆、籜呈闊三角形有白色細毛、小枝叢生,葉7~8片簇生、葉闊大。麻竹的質地柔軟,肉厚,但節硬,不易劈裂。竹稈等竹材可供建築加工、農具、編作手工藝品、竹合板、竹排、造紙等,是台灣早期的重要經濟作物。
麻竹甜份高,容易生蟲,所以又叫甜竹。麻竹的換葉期在二月到四月間,竹葉可釀酒、包粽;出筍期在五月到十月,主要盛產於七月至九月間,外表黑而多絨毛。麻竹筍產量極高,生長速度快,一天能長半尺,一般約在出筍高達1~1.2公尺採割筍,麻竹筍可供一般料理食用,也可製作成筍乾或桶筍。
如今在鹿谷山區仍有許多的竹林,每年七到九月間麻竹筍盛產的季節,清晨五點就有許多筍農上山割筍,由於麻竹筍的重量普遍不輕,每次收割後的運送過程必須耗費極大體力,是很辛苦的工作。筍農除了在市場上販售外,也有些會將去殼洗淨好的竹筍送至鹿谷、竹山地區合作的餐廳。筍農表示往往一天下來大概能有兩、三千斤的產量,勤奮一點的話,甚至也可能到達一萬斤,普遍的收入算很不錯。因此鹿谷有些勤勞的茶農們,也會趁著夏茶採收完待秋茶採收的時間,再去山上收割麻竹筍來貼補家用。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