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淡蘭古道柴寮路段

跟淡蘭古道柴寮路段有關的相片,共3張
跟淡蘭古道柴寮路段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淡蘭古道柴寮路段有關的相片,第2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淡蘭古道柴寮路段

柴寮路古道位在基隆河的西側,猴硐內店仔往南經過礦工宿舍後通過鐵路橋下涵洞往上走,就是柴寮古道 ,早期大約300年前的路徑,一段先人走過的痕跡,可通往十分寮、右轉可通往三貂嶺。

柴寮路段山上的房子都是石頭砌成的房,屋頂蓋的是茅草,到了山下才有蓋瓦片的房子,但也是石頭砌的石頭屋,因為石頭是免費的在當地附近就地取材的材料,大致上都是基隆河畔的石頭,因為是免費的又容易取得,所以在那個時代很多房子都是石頭屋。

柴寮路段門牌的編號從山上開始一號二號,到山下往火車站方向編排已是100多號,車站出站之後往右轉就是「柴寮路段」。

整個猴硐聚落,越往南越有「內」的感覺,因此從火車站前方的柴寮路商店集中區稱之為「外店仔(台語音)」,中間稱為「中店仔」也就是現在的第三停車場。最早「中店仔」只有兩間平房,現在平房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第三停車場,再往南走就到了「內店仔」。最早發展的商店街是內店仔,是住在山上的居民到外地返回時,就近採買的地方,這裡左右兩排房子每一家都是賣雜貨的店家,店家販售生活用品、農礦工具、食品食材非常熱鬧。柴寮古道是通往山上的重要道路是早期居民的生活中心。

柴寮路猴硐火車站右方100公尺有一座土地公廟,原本只是建造在鐵路邊,但昭和17年(1942)因為修築宜蘭線鐵路而改變面貌,將土地公廟往上遷移依山而建。

柴寮路段上的猴硐火車站最早稱為猴洞車站,昭和17年(1942)猴硐火車站興建完成,大正13年(1924)宜蘭縣全線通車,有了侯硐車站之後居民在猴硐車站下車就順便在車站前方的商店進行採購,變成車站前的商店街更為繁盛,而「中店仔」與「內店仔」就漸漸沒落。柴寮路往南(內)走就可以到瑞三煤礦本坑口,瑞三煤礦本坑昭和15年(1940)開坑、民國36年(1947)本坑口整修,坑口為拱形石砌礦坑口,坑口外有一座吊橋,早期是用來運送煤礦及行人通行,礦坑口設有烘沙室、礦工浴室,再往內走有礦工工寮、礦工宿舍,工寮現在變成了長方形井字架,適合遊客觀賞火車及觀賞基隆河壺穴、美麗的河谷生態的好景點。

更往走內有礦工宿舍,在當時只有幾間矮平房,在民國56年(1967)改建為兩樓半磚砌水泥房,雖為二樓半但是卻因人口眾多而隔成三層樓,共分成60間,木板隔間的每一個小隔間就是一戶人家,通常一戶人家可以住4到6人,有可能是三代同堂空間相當擁擠生活不易。

在宿舍的側邊有磚造的開放式廁所非常通風,冬天上廁所的時候居民開玩笑地說還得小心屁股著涼!而廚房是公用的,廚房內有幾口爐灶大家排時間輪流使用,輪到最早使用的人要很早起煮好全家人的早飯和中午便當,而輪到最後使用廚房的人必須要用最快的速度時間做好飯菜才來的及大家上學上班。

柴寮路段最南端通過鐵路橋,下右方有一小溪流,早期是三根枕木跨越小流水,民國56年(1967)建了水泥橋,長500公分寬480公分、橋墩高43公分寬23公分,行人才轉入行走小橋跨越軌道 。

更往前進才是菜寮路段的登山口前進20公尺以上可以看見左右兩旁都是鐘萼木原生種30多株,鐘萼木當地人稱為鐘古樹是古老的稀有物種每年四月份開花結果。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柯茂琳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