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客家紅糟醬

客家紅糟醬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圖片所在地是位於關西鎮中正路南雄社區發展協會活動中心,拍攝時間是2017年(民國106年)。圖片為石店子媽媽教導如何DIY客家紅糟醬,讓外地遊客體驗客家傳統米食。紅糟原是福建、泉州一帶特產,約於鄭氏治台時期隨沿海移民飄洋過海而傳入台灣,與移民一同落地生根。勤儉持家的客家人,為了延長食物的賞味期限,精通醃製食物的各種方法,發展出許多不同於台菜的客家料理,而紅糟便是其一代表,紅糟是以紅麴、米酒和糯米釀製十天,使其發酵而成,味道鹹甜特別適合醃製肉類。客家人大多會在春節過年期間,製作紅糟醬(客家語發音為:鄒麻),原因為過年時節要拜天公、土地公、祖先…等神明,所以會準備很多牲禮去祭拜,而且這些牲禮彼此又不能重複祭拜,早年也因為沒有冰箱,所以必須將祭拜過後的雞鴨魚肉,醃製到紅糟醬中,才能保持食物新鮮度,這是祖先傳承下來的智慧,至今每到過年時節仍會製作紅糟醬。南雄社區的石店子媽媽,也會不定期舉辦紅糟醬DIY,讓旅客能了解紅糟醬的由來與認識客家庄的傳統。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客家紅糟醬 / 撰寫者:徐紫珉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石店子69有機書店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311282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石店子69有機書店
撰寫者
徐紫珉
舉行時間
不定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