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地點未知。一名年長男性的喪禮,喪禮現場擺滿了各式祭品,在供桌的兩旁則擺滿了賓客們致贈的花圈。在漢人文化中,喪禮往往是大家所避之唯恐不及的,但若舉辦的是「喜喪」可能就不太一樣了。喜喪雖然同樣替往生者的逝世感到不捨,但同時也為往生者能高齡逝世而感到慶幸,因為往生者能活得比其他同輩份的人還要更久、更長,此人是相當有福氣的。以往社會中認為70歲便是高壽了,但隨著醫療的進步,現代則認為80歲以上才能算是高壽。除了高壽以外,子孫的多寡也是決定是否能舉辦喜喪的要件之一,各個地區依風俗民情不同,對於能否以喜喪來舉辦喪禮的判斷條件也不盡相同。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