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白米甕砲台「廁圊」

白米甕砲台「廁圊」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白米甕砲台「廁圊」

  白米甕砲台「廁圊」,為白米甕砲台的工事其一,砲台整體完工於1902年(明治35年)7月,地點在今基隆市中山區光華路上。廁圊,即是廁所之意,為古時候的雅稱,也可稱作「圊廁」。

 

  白米甕砲台「廁圊」,隱身於砲台南端的兵舍區;該兵舍區,原有兵舍、砲具庫、監守衛舍、儲水所、炊事場、廄舍等設施,為駐守砲台守兵的生活區域。

 

  然而,該兵舍區目前唯一留存完整的設施,只剩「廁圊」而已。白米甕砲台「廁圊」為磚拱構造形式,長7公尺,寬4.5公尺,內部一側是溝式小便池,另一邊則是廁間,一共有4間。

 

  「廁圊」左、右壁牆上,各有通氣口的十字形磚窗,為明治末期日軍廁圊常見形式,現部分牆體已毀。基隆地區可見的砲台廁圊案例,還有大武崙、四腳亭、槓子寮等。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基隆市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基隆市中山區光華路37號(白米甕砲台)
別名
圊廁、廁所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5.155556
所在地-經度
121.743045
是否開放
資料來源
【圖片來源】 張崑振,2010年2月。《市定古蹟白米甕砲台》,頁:24。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張崑振拍攝   //   【參考書目】 張崑振,2010年2月。〈白米甕砲台要覽〉,張崑振,《市定古蹟白米甕砲台》,頁:23。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葉文翔於2019年7月11日引述編撰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清治時期/戰後時期
撰寫者
葉文翔(亞洲數位典藏)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